2021-4-10 | 數學教育論文
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
1.巧設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經常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計問題情境,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內心處于一
種不平衡狀態,產生不足之感和求足之心,從把學生引入“不平衡———探究發現———解決問題———平衡”的學習過程中。例如,在教學《行程問題》之后,我給學生出一道這樣的題目:小華的速度為每小時3.5千米,小明的速度是小華的3倍,如果兩人從同一時間同時向同一方向行走,幾小時后兩人的距離為9千米?這個題目特意讓學生來演示,這道題目突破了常規“行程問題”的命題方式,提高了命題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
2.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何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并獲得相應的成功?我的做法是:
(1)面向全體,實行有差異的評價。那種以相同的目標、同樣的速度,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表面上好象是面向于全體學生,實質上許多孩子的聰明才智被埋沒,主動性被扼殺。我在教學中注意創造條件,讓學生面對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間、師生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實現有差異發展,為此我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預想學生在學習中的各種反應以及將會遇到的困難,提供適合各層次學生參與的問題信息。
(2)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保持愉快的情緒可以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人在愉快的情緒中,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反之,不愉快的情緒給人以消極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各種激勵策略,如語言激勵、表情激勵、動作激勵、實物激勵、競賽激勵的各種方法去激勵學生,營造一種愉快的心理氛圍,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中學習。在運用這一策略時要注意:教師要善于掌握激勵的“度”,激勵要恰當不要過頭;要客觀、公正,不能厚此薄彼;要善于觀察,抓住時機;要有針對性,不能濫用。
二、要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
1.注重獨立思考。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吸取知識、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問題、同化新知識,并積極構建他們自己的意義”的主動建構過程。2.鼓勵大膽猜測。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的確,沒有想象力,就談不上創造力,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數學家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憑借數學的直覺,提出各種猜想,通過實踐驗證,揭示規律的過程。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現規律,使學生不僅獲取數學知識,而且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
三、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
1.化歸思想。把有待解決或未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過程,歸結到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以求得解決。例如,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教師讓學生拿出事先分割成16等份的圓形紙片,運用割補、拼湊、轉化的方法,把手中16等份的圓形紙片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并寫出計算方法。學生自己動手興趣很高,有的同學擺出了類似課本例題的長方形,有的卻擺出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最后化簡得出面積計算公式,使問題以求得解決。
2.歸納思想。研究一般性問題時,先研究幾個簡單的、個別的、特殊的情況。從中歸納出一般性的規律和性質,這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稱為歸納思想。
3.演繹思想。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比較重視演繹思想的滲透,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嘗試后加強反思,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學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總之,現代教育越來越重視每個人一生的發展,越來越關注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在教學中教師應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盡可能的多給學生提供觀察、嘗試、猜想、探求、驗證、操作、練習的機會和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作者:趙麗 單位:河北省新河縣西流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