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生物論文
一、引導學生課前預習,初步感知
首先,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或以一定的目標引導學生去自主閱讀教材.在教學中發現,一些學生所謂的預習就是簡單地翻翻教材,最多是讀幾遍教材,而在這個過程中不知要知道什么、了解什么,目的性不強.以問題或目標來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可讓學生明白自主學習過程中需要達到什么程度,從而提高預習效率.如“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預習過程中,要讓學生正確理解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它們的不同、擬核的成分、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的不同、原核細胞中有什么結構、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有哪些結構、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還是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等問題來作為引導,讓學生在自主預習中先嘗試解決這些問題,課堂中再引導合作探究,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預習效果會更好.又如在“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的預習中,以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和蛋白質的形成過程為目標進行引導,讓學生在預習中明確知道要知道什么、了解什么,增強了預習的目的性,促進預習效率提升.
其次,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多提出不懂的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中因知識、經驗等因素所限,必然存在對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點不理解的現象,而教師就需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從而解決這些問題,消除疑問,促進學生的知識構建.如在“細胞中的無機物”的預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初步理解了細胞中的水的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結合水),于是提出了“剛收獲的種子在晾曬時所散失的水,主要屬于哪一種形式的水?”“把曬干的小麥種子放在潔凈的試管里用酒精燈加熱,這時,試管壁上會出現水珠,那這一部分水屬于哪一種形式的水呢?”等問題,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很快理解了結合水的作用,從而促進了知識的構建.
二、引導學生課中探究,積極構建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所在.如果把課前預習比作建筑中的基礎,那么,課堂學習就是整個建筑的主體.在以往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是聽教師講授、做筆記,這種學習方式較為機械,屬于被動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高考制度的改革,高中生物教學逐漸摒棄了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轉而以探究學習來實施課堂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性學習,不僅可較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也有積極意義.它要求學生從傳統的教師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動式學習轉變為在課堂中主動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探究、交流討論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從而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主動參與中去解構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要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興趣激發不可或缺.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借助多媒體、圖片、故事、活動、話題等多種方式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想去學習、自主學習.以“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相關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基因到底遵循怎樣的遺傳規律?”引入課題后,幻燈呈現黃色圓粒豌豆和綠色皺粒豌豆的雜交試驗圖,然后提出問題“(1)孟德爾以豌豆的哪兩對相對性狀進行實驗的?(2)F1代的表現型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3)F2代的表現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為什么出現了兩種新的性狀?(4)分析每對性狀的遺傳是否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后總結出不同性狀的組合是自由的、隨機的結論,接著以問題“孟德爾是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過渡到“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的探究中.這樣,讓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來探究新問題,在探究新問題中構建新知識,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課堂中引導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過程中,在活動中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從而分享收獲,提出問題.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教師除要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來引導學生大膽發言外,還要在學生討論中及時給予指導和點撥.以“伴性遺傳”教學中“色盲”的教學為例,教師先用幻燈片簡介色盲病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呈現色盲檢查圖提出問題“色盲基因是隱性的,它與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體上,Y染色體上沒有,這是為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呈現X和Y染色體的對應關系圖并點撥“由于Y染色體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體上位于非同源區段上的基因Y染色體就沒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體的非同源區段上.”同時強調在寫色覺基因型時,為了與常染色體的基因相區別,一定要先寫出性染色體,再在右上角標明基因型.這樣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同一起來,讓學生在主動學習,才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三、引導學生課后應用,形成能力
經過課前預習和課堂探究,學生形成了一定的知識構建,此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練習和復習,在練習和復習中鞏固知識,應用知識,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技能的培養,讓學生做到活學活用.首先,就課后練習而言,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自己知識基礎上進行訓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而以多樣化的作業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訓練.如教學中針對基礎稍差的學生,教師提供了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等多種題型,學生不必全部完成,只需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最低數量的作業完成即可.學生完成相應的練習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練習情況進行反饋,然后在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引導.如有的學生對基礎概念沒有理解,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對其進行輔導,通過案例、實驗等多種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概念.其次,就復習而言,教師要在復習習慣和方法上給予引導.如引導學生以教材為出發點,在通讀教材的基礎上掌握基本概念后去完成一定的練習,針對自己不懂的知識點要多提出問題進行分析,要多和同伴進行交流,向教師請教,這樣才會收到效果.
四、總結
總之,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當然,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也不可或缺,尤其是課堂中的引導,教師要注重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實際而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讓學生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姚煒雯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第四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