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在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構建中發揮著存儲與激活的效應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偏重于怎樣做人的文化,對于塑造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有重大的現代價值和不可低估的作用。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塑造是正確對待他人、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自然的基礎。而一個人的人格高下,又是通過如何處理與他人、社會及自然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的。那么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怎樣在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中構建中存儲與激活,發揮極大的效用?我們在具體的實踐中,應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注重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引領
“國家興亡,我有責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成為一致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借用這個口號,明確“天下興亡,我有責任”,一切都“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切切實實地為社會和諧、人民安康幸福、國家富強,盡到每個人自己的責任。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雖然看重生命,卻絕不茍且偷生。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觀點,提出了“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文天祥在《自贊銘》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儒家精神認為,當個體的生存與道德原則發生矛盾時,個體應舍棄生命來服從道德原則。這種為了仁義而不惜犧牲生命的死亡觀,是宏大剛強的氣概,是不可侵犯的凜然正氣。
2.存儲“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法則,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其中的仁、義、禮、智、信,剔除其階級思想因素外,應該成為我們做人的信條。儒家思想可以教會我們積極地處理人際關系,積極地面對社會,積極地修身養性;可以培養我們堅忍的意志,樹立崇高的理想。“士不可以不弘毅”,“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等,都是我們應該努力做到的。中庸,和諧之道,要求我們凡事要講求一個度的問題,不能過于計較一些事情,為人要大度。等等。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思想給我們一種淡然處世的態度。禪宗讓我們走進自然,走進自己的內心,看清自己,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片寧靜之地。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道德修養,倫理道德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于中心地位,宇宙的本體是倫理道德的形而上的本體,文學藝術是以“善”為價值取向的,“文以載道”,美善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主干,儒家的“三綱八目”,道家的“修道積德”,都是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由此形成中華民族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對中華民族自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完善了人們的節操品行,純潔了人們的精神靈魂,造就了無數個像范仲淹那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士仁人,出現了不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為正義捐軀的豪杰英烈,也出現了不少“一諾千金”的誠信之士。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激活當代大學生在人生態度上的堅毅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起始和前提,是中國人積極人生態度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也是人類在認識自我之后首先要建立的立命之說。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表示了人一生的各個階段都應該堅持孜孜以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一以貫之的精神風貌。孔子十分重視“剛”的品德,他說:“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種臨大節而不奪的品質即是剛毅的生動表現。在他看來,剛毅和有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剛毅,又要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孔子的弟子曾參提倡知識分子要“弘毅”。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即強調知識分子要有擔當道義、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那種逆境奮發的精神,蘇東坡豪放達觀的胸懷,張衡、徐霞客那種對真理的執著熱愛,孟子的“吾善養浩然之氣”,都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對待自然、命運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勝”,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說,無不包含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光輝。在對待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上,《古詩十九首》和阮籍《詠懷詩》對人生意義的關注,《世說新語》中對個人價值的肯定,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為當代大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存儲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
4.“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當代大學生的人生智慧中輸入正能量
做人,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關注的一個問題,所謂“未做事,先做人”。修身是為人、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則一事無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造,道德操守的養成是每一個人應該傾其畢生精力以完成的。當代大學生在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識,不斷加強知識積累的同時,也切記不能忽視自己思想素質的提高。大學生應該先學做人,再學做學問。“德才兼備”應是每一個大學生的精神追求。中國文化所蘊含的講“執中”、求“致和”的人生智慧是十分深刻的,是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的基本原則。它作為一種調節社會矛盾使之達到中和狀態的深刻哲理,為我們保持和諧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精神資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其中,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等方面的目標匯總起來,就是和諧社會最重要的特征所在,即人與人的和諧。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就是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融洽的社會,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為此,必須把社會的公平正義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標尺,把誠信友愛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把充分激發每個人的活力作為奮斗目標,讓全社會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制度等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以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著。中國傳統文化將制約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作者:陳福剛 張傳洲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