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德育論文
一、歷史課程中德育教育的基本的特性
1.隱蔽性。歷史課程中德育的價值內容一般都隱蔽于歷史知識內容里面,如布魯諾等歷史人物呈現的真理觀,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課程里邊還有許多的道德故事等,這些道德價值內容的傳授和學習一般都呈隱蔽性,它散見于歷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
2.滲透性。歷史課程德育功能具有極強的滲透性,教師在歷史知識教學中幫助學生發現真理,提高學生的智慧和理性能力,同時通過言傳身教和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文物古跡等課外活動,對學生的品德產生潛移默化影響,使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的過程中,往往是不自覺地接受了道德價值的影響,形成滲透。
二、歷史課程中德育的實踐意蘊
歷史課程中德育所具有的間接性、隱蔽性和滲透性特征,體現出歷史課程獨特的德育意義,從而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的補充。因此,歷史課程中的德育教育具有一種獨特的實踐意蘊,對于道德教育使命的達成發揮著特殊的、有價值的影響。其實踐意蘊主要有如下方面。
1.歷史課程德育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補充。學校專門的思想德育教育往往比較“強調道德知識的傳授,傾向于進行知識化、灌輸化的道德教育”。這樣的道德教育方式違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則“,束縛了受教育者的主動參與和主體建構”。歷史課程中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擺脫這種道德知識灌輸的風險,它通過間接的、潛移默化的、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的德育影響著學生的品德。因為,中學歷史教科書提供的大量的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生動材料。如史學家司馬遷慘受腐刑而忍辱負重,譜下歷史巨作《史記》;李時珍用畢生的經歷,嘗遍百草,終于完成《本草綱目》;譚嗣同在變法失敗面對捕殺以血酬國的抉擇;鄧世昌在軍艦中彈沉沒后舍棄逃生以死殉國的壯舉;等等。這些鮮活的例子,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情操的最好教材。因此,中學歷史課程中利用這些道德元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歷史課程教學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陣地。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激發愛國熱情,是歷史教育最突出的德育功能。通過歷史課程德育滲透,歷史課程可以向學生傳達求真、求實、求美以及全球史觀、人生意義等的價值觀,同時還可以在“求善”方面給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道德、智慧和理性。歷史課程中的很多歷史人物如孫中山、華盛頓等,其道德品格是學生天然的道德榜樣,歷史課程中的很多隱性的價值因素,將對學生的德育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歷史課程中德育的實施途徑
歷史課程在德育方面顯示出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根據歷史課程的目標、內容和學習方法的特殊性,我們在歷史課程中實施德育,主要有以下種途徑。
1.在歷史教學中結合三維目標,進行德育滲透。赫爾巴特特別強調:道德教育是……教學工作的核心目標。歷史新課程標準認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課程的核心目標,在歷史教學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它與課程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之間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歷史新課程的三個目標是層次遞進的、相互聯系的統一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其他兩個目標的實現。因此,從學習目標的角度出發,歷史教師應該以品德教育作為學生學習的基本導向,在知識傳授、智力培養的同時,挖掘歷史課程及校本課程中的品德教育資源,以實現教育的總體目標。例如:在學習長征一課時,教師不是對這一事件再進行濃墨重彩的描述,而是由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搜集資料,課上進行討論,師生共同挖掘隱藏在這一事件深層的教育因素,把重點放在分析紅軍長征勝利的原因上。通過這一活動,同學們深切感受到黨的正確的路線與政策、廣大紅軍將士體現出的精神、人民群眾的支持等因素促成了紅軍長征的勝利。自然而然的從心里產生了對紅軍和黨的崇敬,達到了較好的教育目的。
2.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梢哉f,道德知識的教育,如果離開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就成了一堆無用的廢料,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說教。因為,過去的一切,不可能重演,后人也無法親自體驗,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環境的改變,很多曾經感動過一代人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對現在的中學生來說變得遙遠既而陌生。而要使他們真正理解、接受、領悟古人的情感和觀念,最好的辦法就是創設歷史情境,拉近學生和歷史的距離,讓學生在一個生動、逼真的歷史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升華。例如:在上《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這一課時,在組織課堂教學中,播放影片《南京夢魘》,其中南京大屠殺的相關片斷,把學生帶回1937年12月那個充滿血腥暴力、恐怖緊張的場景。當這段影片播放完畢后,學生們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眼里充滿了震驚和憤怒,雙拳緊握,恨不得沖上去同殘暴的日軍搏斗。在這種氛圍中,大家對日本的所作所為表現出極大的憤慨,可以看出同學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們不僅牢記了日本侵華的歷史,更自覺地把歷史與現實聯系,增強他們關注祖國命運和民族前途,為祖國發展努力學習的責任感。由此可見,情感體驗在道德價值內化的過程中起著催化和強化的作用。
3.在歷史教學中利用人物來進行情感教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古代教育家歷來重視榜樣教育,孔子常舉堯、舜、周公等人作為榜樣,教育弟子們“見賢思齊”。因此,利用杰出歷史人物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用他們的高尚品德去熏陶學生,必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升華,這正是歷史教學中進行道德情感教育的長處和優勢。我們可利用歷史人物挫折而奮起的事跡,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如: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吳;從這些歷史人物的成敗得失,可以讓學生知道謙虛謹慎、艱苦創業、積極進取、堅毅果斷、為人真誠等是多么可貴的品質。還可利用杰出歷史人物的名言、名句,從不同角度展示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這些名言、名句不僅概括了他們的道德觀念,而且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例如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亞里士多德的“吾愛我師,吾更愛真理”;康德的“人非工具”;等等,都是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生動材料。
4.把歷史事件同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從中得到感悟。歷史知識如果不能與現實結合起來,那么它往往會被誤認為是遙遠的、飄渺的,是無用的。歷史學家克羅齊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在歷史教學中,道德滲透必須以時代的眼光客觀、公正地評述歷史,引導學生正確分析現實社會,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疑難,從而做到時代感和歷史感的交融。比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人權的思想觀念在部分學生中有一定市場,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人權宣言》為例,結合列寧關于“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無非是鎮壓無產階級的機器”的論述及相關史實和西方國家民主人權的真正現狀,撕破所謂“民主政治”的外衣:《人權宣言》中宣揚的“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是以財產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而不是人的真正平等,使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標榜的所謂民主、平等、博愛是具有階級性和虛偽性的。綜合看來,歷史課程中的德育滲透有著良好的條件,課程資料豐富,形式生動多樣,完全有條件成為我們德育工作的主陣地,這也就對我們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歷史學科教師應利用好本學科特點,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肩負起開放、多元的學校德育使命。
作者:丘小英 單位:廣西平果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