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在中國教育思想發展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是我國近、現代史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的大教育家。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他以中華民國教育總長、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校長的身份,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制度,興辦平民教育,改造北京大學,開始了中國真正的現代化教育。其次,被譽為現代教育先驅者的蔡元培是現代先進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是現代教育區別于傳統教育的根本標志,也是我們今天反思教育、進行教育改革不能忽視的寶貴的思想資源。今天,蔡元培的“五育并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中西融合”等教育思想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仍有巨大的借鑒意義,對軍隊院校的教育改革和整體發展也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
一、“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對高校開展素質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
(一)“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
蔡元培倡導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教育為橋梁的五項教育首倡于1912年2月11日其任民國首任教育總長發表的著名論文《對于新教育之意見》。此五育的全面發展,即形成健全的人格。“五育并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他對中國近代教育理論的重大貢獻。
1.軍國民教育
大多數學者將軍國民教育思想等同于體育教育思想,這是從蔡元培所闡述的體育教育理論及其所從事的體育教育實踐對軍國民教育思想進行探討的。但如果仔細考察蔡元培當初提出的軍國民教育思想,似乎又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意義上的體育教育,而更偏向于軍事體育。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從當時國際環境來看,我國處于強鄰交逼,亟圖自衛,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借武力,勢難恢復。即對外反對侵略。二是就當時國內情況而言,要打破軍人成為全中國特別之階級的局面,就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否則無以平均其勢力,即對內反對軍人強權政治。這種思想集中體現了蔡元培通過教育救國的精神,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軍事體育教育思想。
2.實利主義教育
蔡元培所說的實利主義教育是指以科技為主要內容的智育。如果說軍國民教育的目的是強兵,那么實利主義教育的目的則是富國。因為蔡元培當時的觀點是:當今世界的競爭,不僅靠武力,尤其靠財力。而中國地下寶藏尚未開發,各種新式企業尚少興辦,人民失業者和無業者很多,國家貧窮。因此,若發展國民經濟,提高社會生產力,在世界競爭中生存下來,實利主義教育固亦當務之急也。為此他便明確主張把實利主義教育列入教育方針。
3.公民道德教育
這明顯是指德育。蔡元培在五育之中以公民道德教育為中堅,這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蔡元培認為,實施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固然可以強兵富國,然公民無道德,則不免出現智欺愚、強凌弱,而演貧富懸絕。所以必須以道德為根本,教之公民以自由、平等、博愛。同時,蔡元培反對以尊孔讀經、忠君報國為主要內容的封建主義教育,提倡有積極內涵的公民道德教育,使公民道德教育注入了西方先進思想的成份,賦予新的內容,使其更有生命力。
4.世界觀和美感教育
這兩者被蔡元培視為超軼政治之教育。世界觀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光輝思想,其實質是為建立科學技術普及、人人富裕幸福的高度發達而無限美好的理想社會而奮斗、而獻身的教育。怎樣進行世界觀教育呢?蔡元培認為必須通過美感之教育這一途徑才能實現。蔡元培指出:在現象世界,凡人皆有愛惡驚懼善怒悲樂之情,這種感情隨離合生死禍福利害之現象而流轉,只有美感教育能夠使人脫離現象世界相對之感情,與造物為友,接觸于實體世界之觀念,達到陶冶人的感情和道德品質的作用。
(二)“五育并舉”方針對素質教育的指導意義所謂素質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是人對自然、對社會、對他人以及對自身的態度。從高等教育的角度來看,人才素質應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而以提高人才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它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種教育模式。
蔡元培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諧發展的方針,其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他提出的實現對國民完全人格教育。蔡元培曾提出健全人格這個概念,并規定了它的含義:所謂健全人格,分為德育、體育、知育、美育四項,這與“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是吻合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也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養自由、民主、平等社會新人的目標。因此。以完全人格教育為目標的“五育并舉”方針中無不包含了素質教育的影子,中國高等教育者和軍校教育者都可以從中借鑒?! ?
二、“中西融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對高校的發展和學術氛圍建設的啟迪?!?
(一)“中西融合”的思想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蔡元培看來,學習西方教育的捷徑在于有更多的留學生去西方直接把有用的學術文化、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經驗以及教育方法接受過來,做到事半功倍,學習西方教育思想要互相師法、交通有加、立足本國、去粗取精,即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又弘揚中國優秀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創造出中國特色新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見,蔡元培是站在自我立場上吸收、消化西方教育而不被其同化,這符合中華民族自身利益,也合乎世界文化發展規律。他經常不失時機地向世界宣傳介紹中國古代教育的優點及我國近代教育的進步發展與成績,因為蔡元培認為,融合中西教育就是要繼承發揚中國古代教育之優點,又要兼采西方教育的長處,這樣才能創造出中國的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