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1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辯證統一法制教育是傳授法律知識和培養法律意識的實踐活動,是現代社會進步、民主的反映,進行法制教育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道德教育是通過傳授道德知識和培養道德意識來提高人們的思想、修養和理想境界等實踐行為,是社會成員文明、和諧共處的要求,為各時期教育的永恒主題,是落實依德治國的重要途徑。無論是法制教育,還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實現,其根源在于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具有互動性,這種互動是建立在法律與道德天然共性的基礎之上。基于法律與社會的主流道德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決定了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互動關系。
2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互動的制約因素
首先,法律制約因素。法律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不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執行差和錯誤的法制觀念。法所追求的終極價值是社會公正,法的內容是實現法的價值和道德目標的前提。
我國在現實的立法體制下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自身及其相互協調存在許多缺陷,法律文件普遍存在操作性不強的弊病,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及其規范化運作明顯不足,導致立法者的本意在法律執行中難以真正體現,這樣雖然法律被大量制定和頒布,卻難以融入社會,成為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另外,對于一些新事物、新行業,其涉及倫理道德的敏感問題,在法律上不能對其進行及時明確的界定,也會導致一些人思想和行為的混亂。
其次,道德制約因素。社會道德環境和道德觀念,在深層上阻礙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互動的實現。現在中國整體的道德環境較差,較差的道德環境將對道德教育的努力產生抵消作用,還會使受教育者產生接受的逆反心理。在觀念上,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由于人們對新型道德生活的不相適應性,導致道德評價失范、價值取向紊亂。
在新的道德標準尚未確立之時,社會道德呈現出失衡的態勢,于是出現對于道德受助期望感、對道德行為的尊嚴和信譽的蔑視心態和懷疑感,甚至采取與現代社會完全相反的道德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方式根據高校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對象、內容、環境、效果等的要求,高校學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具體方式如下:
第一,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教師要精通業務,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和道德教育。堅持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討論相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思想素質,做到言行一致,為人師表,用實際行動來感化學生。
加強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第二,加強學校的內部管理。高校的管理應貫通于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以及學生管理的各個環節之中。加強學生管理的方法有: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貫徹執行國家教委頒布的各種學生管理條例;高校根據各自情況制定各種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這樣就使高校學生做到自律和他律、內在約束和外在約束的密切結合,對高校學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起到促進作用,提高全社會公民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
第三,加強教師自身的榜樣作用是促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礎。“親其師則信其道”、“身教勝于言教”。教師本身的是擺在學生面前最好一本教材。一種理論的傳播與被接受程度,不僅取決于傳播的速度,更重要的取決于傳播者本身的踐行表現。
這就是教師的為人師表,是教師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
第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了解他們、接納他們,尊重和保護學生人格尊嚴的權利。不挖苦、不諷刺學生,對學生循循善誘,進行愛心教育,走進學生的心靈。
只有切實以學生為本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學生的心靈需求為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才能獲得學生真正的認同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