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外語翻譯
作為凝結數代人智慧結晶的寶藏,中國傳統翻譯理論一直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回顧對傳統翻譯理論的研究,從最初的自得,到強烈的反思傾向,再到積極研究,它的價值,尤其是現代價值,逐漸為人們所挖掘、接受。
一、中國傳統翻譯理論
中國傳統翻譯理論中,嚴復的“信達雅”說,傅雷的“神似”論,以及錢鐘書的“化境”說較負盛名。不同時期翻譯理論的內在聯系使我國傳統翻譯理論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結構體系,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自己經典的翻譯理論:“譯事三難:信、達、雅。”這一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做到:忠于原文,強調原文內容的準確傳遞,即信;意思表達準確流暢,強調譯文的可接受性,即達;文筆優美,富有文采,強調文章的可讀性,即雅。三者是個完整的原則體系,是嚴復結合了古代佛經翻譯基礎和自己的實踐提出的。
傅雷的“神似”說見于“《高老頭》重譯本序”,“以效果而論,翻譯應該象臨畫一樣,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神韻全部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膽子。”他認為翻譯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神行皆具最佳,當神似與形似無法兩全時,就不該拘泥于字面,應使譯文成為純粹的目的語,能朗朗上口。為求神韻,而稍略形色。而精讀熟讀原文,對原文透徹理解,是“神似”的前提條件。
在前兩個翻譯理論的基礎上,錢鐘書又提出了“化境”論。
“文字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紀有人將這一翻譯的造詣,“比為原作的投胎轉世,軀殼換了一個,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終于原作而又生動自然。
二、中國傳統翻譯理論的現代價值
(一)人文主義價值。現代社會中,人文關懷和人性價值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價值名詞。我國傳統翻譯理論中對讀者的重視反映出傳統理論對人的重視。在翻譯中,以讀者的理解和享受為先,以人為本,重視讀者,反映了傳統理論的現代人文價值。
嚴復的“信達雅”,首者“信”,對原文意思的準確傳遞有助于讀者更好的從文字里領會原文的意思,可以滿足讀者閱讀需要;而“達、雅”,準確流暢又富于文采的譯文則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靈魂和真諦。
嚴復曾在與梁啟超的通信中提到:“仆之于文,非務淵雅也,務其事耳。”即反映出他對雅,也就是對文采,對藝術性的要求并不是“淵雅”,而是“務事”的、世人讀者多能接受的“通雅”。他“用近世俗利俗文字,則求達雅”來表明對世人閱讀需要的重視。
“雅”尤其體現了嚴復重視讀者的人文思想。同樣,錢鐘書的“化境”認為應該“引導我國讀者走向他們那里去“或”讓我國讀者安居不動,引導外國作家走向咱們這兒來“以及”好的譯作可以激發讀者對原作的好奇心”等等,這些都以讀者的感受和利益為先,人文價值從以讀者為中心這一觀點中表露無疑。
(二)與西方翻譯理論的互通性。互通這個詞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現代并不陌生。我國傳統翻譯理論與西方翻譯理論雖存差異,但并不能忽視它們的互通性。國際交流與互通,這也是我國傳統翻譯理論的現代價值之一。在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的時代,我們在翻譯理論上也應該看到彼此的共性及其相互聯系,促進中西翻譯的交流與共同進步,而不能固步自封,閉門造車。
以西方“功能對等”為例,首先,在對待讀者的態度上,與我國的傳統翻譯理論就有著很大的互通性和異曲同工之妙。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中,強調交際功能,重視讀者的接受力。他認為,優秀的譯者,應常設想有位譯文讀者代表就坐在對面聽自己口述譯文,或正閱讀電腦屏幕上的譯文。這種以讀者為中心的理論觀點與我國傳統翻譯理論中的“信達雅”、“化境”等論點不謀而合。
其次,在對原文的忠實度上,奈達的“等效翻譯”指出:譯者所求的當是對等語,而不是同一語。翻譯的準確性在于譯文能否讓讀者在閱讀時獲得與原文讀者閱讀時一樣或類似的感受。翻譯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忠實“層面,而是兼顧原文與讀者。而嚴復的“信達雅”和錢鐘書主張打通中西,達到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在對文章理解上的互通,這些都與西方等效原則一樣,主張在忠實的基礎上加以發展。
最后,奈達的內容為主,形式為次,在語言形式不同的情況下,為保留內容就必須改變形式的理論與我國嚴復“信”論中“不拘形式,不受形式束縛”及傅雷“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等理論也是殊途同歸。
(三)和諧觀念。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共同目標,也被人們細化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而我國傳統翻譯理論中的和諧觀念也因此而體現出了它的現代價值。
傳統翻譯對讀者的重視首先體現了譯文與人的和諧,而翻譯理論本身同樣也少不了和諧因素。
最明顯的是嚴復的“信達雅”,三者間的和諧是譯文的真諦。
單就信和達來說,二者是同一事物統一和諧的兩面,不宜偏重一方。譯文首先要做到“信”,同時又不能失“達”,而“雅”則為美化譯文,步步遞進,層層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