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美術課中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對學生擴一大美術知識視野、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義。
美術作品欣賞活動一般分為專題欣賞、隨堂欣賞和參觀欣賞三種方式。專題欣賞是指利用整節課時,對某個專題范圍的美術作品進行較為系統的介紹、賞析的教學活動,它可以使學生掌握較為系統的美術知識,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隨堂欣賞,是結合各類課業教學,欣賞有關的優秀美術作品或同齡人的優秀作品,它有著啟發作用和示范作用,是小學美術教學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專題欣賞和隨堂欣賞少反般是按照課本編排的內容,運用課本上的圖畫與課本配套的投影片、錄像帶、圖片穿插進行的。在欣賞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能極大地提高教學實效。
一、借助音樂渲染情境
美術欣賞是憑肉眼對作品的直覺開始的,欣賞者通過感覺、知覺、聯想,喚起記憶和情感.再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類比、想象,作出審美判斷。對作品的理解和判斷,又是始終伴隨著具體、生動的直覺形象進行的。鑒于小學生在欣賞音樂時極易激起情緒波瀾,或激昂,或惋嘆,或歡愉,或悲戚。因此美術欣賞教學,可借助與畫面相關的音樂形象塑造情境,幫助學生去理解畫面。如教學第一冊《美麗的魚》一課,要求學生首先把握住“魚”的外形特征,然后重點在色彩、動態等方面展開想象和夸張。教師用提問方式導入課題后,在銀幕上映現出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魚在碧藍的大海里游動的畫面。與此同時,播放《春江花月夜》之類的抒情樂曲錄音,教師重點啟發學生認真觀察魚的身體形態和身上的斑紋,了解魚的身體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斑紋是五顏六色的。并且是由各種點、線、面、形組成的。教師不作面面俱到的示范,示范完隨即擦去,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勾勒出形態各異、顏色鮮艷、花紋又不相同的魚。
要偉意的是選擇的音樂與美術作品的意境要相吻合,如在中國畫的欣賞教學中,講解齊白石的《蛙圖》時,可播放活潑、快速的《瑤族舞曲》;講解石壺的《風夜圖》時.可配放優美、恬靜、舒緩的《漁舟唱晚》。
二、出示欣賞提綱指導讀畫
美術界將認真欣賞畫冊稱之為“讀畫”。讀畫如同讀書,要靜下心來,行行過目,字斟句酌地研究,將其弄懂,也就是理解意韻,揣摩技巧,熟記于心。讀畫是臨摹作品,進而創作作品的基礎。在指導欣賞美術作品時,可利用投影出示欣賞提綱,引導學生去讀畫。首先要審定藝術形式,區別作品類別和特點,在此基礎上看作品的內容。如在欣賞第九冊張置的《搗練圖》中,展示掛圖后,投影出示:
1.《搗練圖))(工筆人物畫.唐代張首)。
2.解釋“搗練”。
3.盛唐時期的工筆人物畫的特色:人物體態豐盈,面貌圓潤;用線造型,線描簡勁而流動,用色濃重艷麗而不蕪雜。
4.介紹畫家張置及其對后世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影響。
5.畫中描繪的各組人物在做什么?請按順序講出來。
6.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動作,你喜歡哪些人物的動態?
7.鉆在練下玩耍的女孩,在畫面上起到什么作用?
8.圍繞構圖美、線條美、色彩美等方面談談•你的感受。
三、比較中尋區別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書畫欣賞運用投影片進行比較,就容易解說。如第五冊的《秋游》一課,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表現秋的特征與游的情趣。先讓學生觀賞四幅不同季節景色的投影圖片,讓學生講一講每幅所代表的季節特征。通過比較,明確秋天色調的特點是:樹木、草叢等大多呈黃色或紅色。這樣,就可避免學生把秋游圖畫成春游圖。
四、解釋各詞術語
在上美術欣賞課中,往往要涉及到一些名詞術語,教師將釋義的文字片投映在銀幕上,視聽同步,有助于學生理解畫面。如教學第三冊《生動有趣的卡通畫》,課前在圖書室j鰲一部分卡通畫冊,組織學生觀看欣賞,教學中把卡通釋義制成文字投影片。
卡通.即動畫片,是用圖畫表現情節的一種美術影片,沿稱卡通片。攝制時采用逐格攝影方法.把許多張有連貫性動作的圖畫,依次拍攝下來。連續放映時,就在銀幕上產生活動的影像。
這種影片在藝術表現方面可以充分發揮真人實物所難以表達的夸張和幻想。所以特別受到小朋友的喜愛。
五、擴展教學內容
讓學生大量接觸美術作品是美術審美教育應遵循的一條原則。為此,除通過參觀畫展或攝影、圖片展覽使學生直接接觸和欣賞到多種表現形式、風格的作品外,教師應盡可能將一些著名畫展的優秀作品、精美的畫片攝錄下來,經選編后投映,供學生觀賞,以擴大學生的欣賞面。
當然,這只能占課內較少的時間,只能側重于作品的某一方面,作為教材中的圖示的一種補充。
如教學第五冊《太空旅行》一課,要學生畫太空旅行的想象畫,可讓學生在了解淺顯的太空知識的基礎上,以想象畫的形式畫出多種飛行器,并表達出太空旅行的愉快心情。教學中可播放一段介紹太空、宇宙飛船、火箭、宇航員生活等情況的錄像;投映出卡通片或圖片中孫悟空翻筋斗、嫦娥奔月等形象,給學生提供想象空間和創作的素材,學生就能將科學幻想中的情景用畫筆描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