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貨幣金融
沙坪壩區回龍壩鎮的紡織產業集群經過近四十年來的發展,已成為在市內和國內都頗具影響力的民營紡織企業基地。多年來,該鎮的紡織企業集群為保民生就業、保經濟增長、保社會穩定、保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近年來,隨著重慶經濟社會建設快速發展的需要,該鎮大部分區域將被規劃建設為重慶西部現代物流園區,因此,這就給回龍壩紡織產業集群的生存、發展和去向提出了嚴峻的問題,圍繞這一重大問題,筆者作為回龍壩鎮發展的見證人和當政者,特提出了如下一些工作思考和對策建議,以供有關方面決策參考。
一、回龍壩鎮紡織業發展歷程與經驗
(一)回龍壩鎮紡織業基本情況
回龍壩鎮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西北部,轄10個行政村、1個社區,幅員面積3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萬余人。2008年全鎮擁有紡織企業640余家,其中印染企業1家,漿紗企業13家,年產寬、中、窄坯布近10億米,全年實現產值30億元,占全國坯布市場20%份額,占重慶紡織總量的50%以上。該鎮紡織企業吸納了2萬余人就業,其中外來的下崗職工和農民工11000余人,帶動相關產業就業人員近2萬人,每年實現勞動就業收入達3億多元。2008年被市中小企業局評定為“紡織基地”。
(二)回龍壩鎮紡織業發展歷程
回龍壩鎮紡織業發展已有近40年的歷史,從以家庭小作坊發展到產業結構較為完整的一個紡織產業,它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落戶期”。重慶針紡站建庫于三橋(回龍壩境內的原三橋鄉),集資辦了第一個與織布有關的織帶廠,購進了窄幅織布機進行織布。以小作坊式生產為特征,產品俗稱“雞腸帶”。至90年代初,以鄉鎮企業和小作坊式生產并存,以撤鄉并鎮為契機,未形成規模,發展緩慢。
第二階段(90年代初到重慶直轄設立紡織專業鎮):“速生發展期”國有紡織企業改制及設備升級,家庭紡織業逐步成長,民營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形成紡織專業鎮。
第三階段(重慶直轄至今):“改革成熟期”。
1997年回龍壩被重慶市政府授于“紡織專業鎮”稱號,國家支持和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進一步落實;經歷亞洲金融危機,紡織業錯位發展,逐漸形成產業集群,產品占全國坯布市場20%份額。
(三)回龍壩鎮民營紡織企業發展經驗與啟示
一是全民創業的激情得到空前激發。回龍壩紡織企業均為民營企業,紡織業的發展,帶動了回龍壩鎮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全鎮人均創工業產值10萬余元,全民參與紡織業,使人民的居住、生活、教育等觀念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
二是錯位發展的路子得到了有效驗證。改革開放后,國有紡織企業進行大規模調整,淘汰大量舊設備,產品面向中高檔,市場面向國際化,回龍壩紡織企業切入這一市場競爭空檔,面向中低檔群體走錯位發展的路子,贏得了一個龐大的獨立市場。
三是“產業集群”效應得到充分發揮。織布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漿紗、織機、配件、配套加工、物流、原材料供應等商賈云集,在不產棉、不發展謀略生產服裝、無地理優勢的回龍壩鎮逐漸形成了一個相當體量的紡織產業集群,顯現出規模和競爭優勢,反哺于紡織業的發展。
四是政府引導行業自律企業自營相結合。在回龍壩紡織產業形成過程中,政府的引導必不可少,寬松的政策發展環境,干部帶頭干企業,起到了孵化和催化的作用。同時,行業商會的自律、松散集團經營方式,形成回龍壩紡織業的“狼群效應”。另外,民營企業經營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下反而增強了經濟的活力。
二、回龍壩紡織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新重大項目建設影響了紡織業生存空間
土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重慶西部現代物流園建設項目的推進,使回龍壩鎮紡織近90%的紡織企業面臨拆遷。根據建設規劃,西部現代物流園重大建設項目65%的用地在回龍壩鎮,全鎮84%的范圍在物流園規劃范圍內,如何在推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充分考慮紡織這一就業吸收力強的傳統產業的生存空間,是我們各級決策部門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
(二)融資難是紡織業發展難邁的坎外部困難主要集中在融資、開拓市場和資金往來保障三個方面,而融資難則是企業成長的最大障礙。由于回龍壩鎮的紡織企業存在技術水平低、分布散、以中小規模為主、市場競爭力弱等弊端,天生“嫌貧愛富”的金融企業基于其放貸成本和風險的考慮,往往只向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好效益的企業貸款。據本地銀行2008年底統計資料顯示,640余戶紡織企業,大約僅有90戶在銀行貸款,貸款企業比重僅占14%。08年底銀行存款余額為2.85億元,貸款余額為9000萬元,貸款占存款比例為31%,全鎮紡織企業平均貸款額不足15萬元。
(三)紡織業科學發展格局滯后
回龍壩紡織企業發展至今,主要是靠群眾創業,形象表現為“散、亂、小”。由于控規原因,從2003年以來無法正常辦理建設事宜,不少企業無土地證、房產證、無法正常融資,只能勉強維持生存。在建園提檔上,由于依法行政的要求致使政府的引導和服務功能的有所缺失,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有增無減,產品同質化、產品檔次不高,個別企業誠信度不高、產品品質缺乏統一標準,市場競爭持續一度混亂,生存環境較為惡劣。
三、回龍壩紡織產業發展的新思路及對策
(一)明確決策目標,解決就業改善民生
紡織行業不能以單純的產值和財稅貢獻來看待,而應以其社會和政治效益作為決策和職能部門的重要價值取向。因此決策層和職能部門要出臺相關鞏固和提升紡織產業的舉措,適時解決紡織產業遇到的重大困難和問題。著力鞏固和提升傳統優勢紡織產業,使其經濟效益反哺于社會建設,使其社會效益改善于民生狀況,使其政治效益維護于和諧穩定,為此,紡織產業鞏固和提升帶來的“三重效益”與黨和政府管理社會事務和發展經濟的目標是一致的,決策取向應以社會和政治效益為主,并兼顧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