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貨幣金融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梯度推進論”是一個極其重要并得到廣泛應用的理論。這一理論對我國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定的貢獻,它促進了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的優先發展,但也進一步擴大了西部地區和東部的差距,加劇了中國區域經濟失衡。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系。金融發展程度對經濟發展狀況存在明顯的促進或制約作用。
因此,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可以從金融層面進行考察和解釋。張軍洲博士在其專著《中國區域金融分析》中對區域金融及其構成要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界定,認為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金融結構與運行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在外延上表現為具有不同形態、不同層次和金融活動相對集中的若干金融區域,并對中國轉型期的區域金融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1]。殷德生和肖順喜對體制轉軌中的中國區域金融發展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們運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我國東部區域金融的差距,提出中國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的一些措施[2]。謝麗霜將統一的貨幣金融政策與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的矛盾總結為“五大沖突”[3]。麥勇認為我國一元金融政策與二元區域金融環境之間存在矛盾,應實施區域間有差別的金融政策[4]。
本文把區域金融失衡定義為金融資源在不同國家或區域間的不平衡配置現象。
一、區域金融失衡的表現
區域金融失衡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國經濟運行的客觀現象。中國各區域的區位條件差異極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各異,區域金融失衡現象十分明顯。我們可從以下指標來分析我國區域金融失衡的情況。
我國東西部地區之間在金融資產總量、金融相關比率、貨幣化程度、證券市場以及保險市場等各個方面,均有較大的差異。
在金融資產總量方面(由于缺乏各地區的金融資產和M2的統計數據,本文用金融機構存貸款和金融機構存款分別作為金融資產和M2的替代指標來進行分析),2003、2004年東西部地區金融資產總量(存款+貸款)絕對數分別相差1918846•69億元、219393•61億元,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27508•92億元,遠遠高于同期兩地GDP絕對差異擴大的水平。與此同時,2003、2004年東西部地區金融資產總量的相對差異即地區金融資產總量的比值也十分明顯,分別為4•21、4•19。
戈氏指數金融相關比率的差異,金融相關比率是指某一時點上現存金融資產與GDP的比值。2003、2004年東西部的金融相關比率都有增長,但東部上揚的幅度更大一些,兩地的差距擴大了。2003、2004年東部的金融相關比率分別高于西部46•92和50•94個百分點。這說明兩地的金融市場化程度有很大的差距,并且這種差距正在擴大。
麥氏指數經濟貨幣化比率的差異,經濟貨幣化比率是反映區域金融深化程度的另一個指標,指一個地區貨幣存量M2與GDP之間的比率(本文用金融機構存款/GDP代替)。2003、2004年東部的麥氏指數分別高于西部33•41和34•68個百分點。
再從股票發行和交易看。這兩年東部地區上市公司數量均大大超過了西部,東部是西部的2•9倍。2003年年我國東部地區A股籌資額771•20億元,為西部地區當年發行總量的3•7倍。在同一時期,西部地區股票交易水平也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2004年我國東部股票交易量達24062•99億元,為西部地區的5•7倍。
保費收入是保險業發展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2003、2004年東部地區保費收入均為西部的4倍多。在保險業發展水平上,西部遠不及東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國區域金融以至經濟的失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區域經濟發展的失衡,既不利于經濟的均衡發展,又將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當區域經濟發展嚴重失衡時,調整的成本將是巨大的。近年我國東西部地區金融經濟差異的急劇擴大,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二、區域金融失衡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針對我國區域金融失衡現象,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出發,提出了各種的解釋,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財政政策的影響、體制轉軌的影響、政府行為的影響、金融地理學的關系等。本文主要從金融政策的角度分析區域金融失衡的原因。
我國東部地區金融市場化程度較高,西部地區計劃金融的色彩還很濃,市場化程度偏低,呈現出明顯的二元化特征。而我國仍然恪守著一元化的金融政策,以區域經濟金融運行一體化為前提,強調全國范圍的統一性[4]。金融政策的全國統一性是區域金融非均衡配置的主要原因。
1•統一的貨幣政策調控方向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政府調控經濟的兩大工具。政府應“逆經濟風向而動”,以熨平經濟的大起大落,力求平穩發展。當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處于同一階段,政府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調控方向時,貨幣政策的“繩子效應”使落后地區的擴張政策反應彈性小于緊縮政策反應彈性,而發達地區對緊縮政策的反應彈性小于擴張政策的反應彈性。這就使統一貨幣政策盡管表面平等,但政策效應卻并不平等,這不僅不利于縮小區域差異,反而會使差異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
“一刀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會使東部地區經濟狀況改善的同時,惡化西部的經濟發展,并進一步擴大東西部之間經濟金融的差距。如1985年對全國鄉鎮企業的貸款實行緊縮,東部地區的鄉鎮企業基本已形成規模,處在結構變動、效率提高的階段,而西部地區的鄉鎮企業剛剛起步,資金短缺是普遍現象,信貸緊縮使其發展大受影響。
1988-1991年的治理整頓時期,1993-1996年的經濟“軟著陸”時期的緊縮政策同樣使東部地區過熱經濟降溫的同時,將西部地區的經濟打入低谷。2001-2002年為走出通貨緊縮、減輕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我國實行積極的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