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策劃書
為切實做好年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防止和減少各類地質災害事故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為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及《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導思想與防治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決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基本方針,堅持地質環境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地質災害防治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地質環境與法制建設相配套的原則。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依靠人民群眾,加強領導,搞好群防群治,增強抗御災害的能力。
(二)防治原則。堅持預防為主、防災減災的相對性與持續性相結合、全面規劃與重點防治相結合、防治地質災害與其他社會經濟活動協調發展、防治工程最優化的原則。
二、年地質災害防范重點區段
(一)地質災害危險區(點)
1、泥石流
灣鄉村段。受威脅居民10戶,共計43人。
村岔。受威脅居民4戶,共計12人。
鎮溝村。受威脅居民8戶,共計30人。
鎮村坡。受威脅居民4戶,共計10人。
鎮村溝。受威脅居民1戶,共計6人。
2、滑坡
鄉村莊。受威脅居民5戶,共計20人。
鄉村溝。受威脅居民20戶,共計80人。
鄉村溝。受威脅居民10戶,共計50人。
3、巖溶塌陷
鎮村村東南。受威脅居民10戶,共計50人。
4、崩塌
鎮村欄。受威脅居民10戶,共計50人。
5、地面塌陷
鎮村。受威脅居民共計90人。
(二)重點防治的鄉鎮、重要居民點
根據調查論證,鄉、鎮、灣鄉為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的鄉鎮。
鄉西部、北部,鎮西部及北部均為侵蝕構造中度切割的中低山,山體由變質巖類組成,山高溝深,地勢險峻,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將鄉村、村、窩角村列為重點防治的村莊。
灣鄉西北部地處山,為侵蝕構造中度切割的中低山,山體由變質巖類組成,山高溝深,地勢險峻,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危石等地質災害。山中各村由于地形條件限制,房屋多依山削坡而建,曾多次發生災害,損壞房屋,但無人員傷亡。將村、雙泉村列為重點防治的村莊。
鎮留送村位于鎮東北部,屬丘陵地貌,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該區域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下伏寒武系灰巖,隱伏的灰巖局部巖溶較發育,以蜂窩狀、網格狀及溶孔、溶洞的形式出現,且連通性好,上覆松散蓋層厚度較薄,極易被侵蝕帶走發生巖溶塌陷。年7月留送村村民院內發生地面塌陷,但無人員傷亡。將留送村列為重點防治的村莊。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從事各類生產建設活動,應當采取防止誘發地質災害的措施。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編制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在地質災害危險區不得從事采礦、取土、削坡、爆破、過量開采地下水以及建設等可能誘發或者加重地質災害的活動。
(一)工程治理
1、人工清除。適用于規模小、危險程度高的危巖體,可采用爆破或手工方法予以清除,消除隱患。
2、削坡。對于規模較大的危巖體或斜坡,可以在危巖體上部消除部分巖土體,減少斜坡坡度和上部荷載,提高斜坡的穩定性。
3、排水防滲。在危巖體及周圍地帶,修建地面排水系統,堵塞裂隙孔洞,防止過量地表水進入危巖斜坡,提高危巖穩定程度,減少崩塌機會。
4、加固斜坡。可采用灌漿加固、支撐、錨固等方法改善危巖巖土體結構,提高斜坡穩定程度。
5、攔截。對于在雨季才發生的活動墜石、剝落或小型崩塌活動,可在巖石崩落滾動途中修建落砰臺、落石槽、擋石墻等,攔截落石,防止破壞建筑設施。
6、排導。對于泥石流,可修建倒流堤、急流槽、停淤壩等工程設施,減緩泥石流的流速,削弱泥石流的沖擊破壞力。
7、溝通整治。采用固庫沙壩、水泥沙漿砌石、石籠等方法保護泥石流溝坡,防止岸坡坍塌、滑移,對溝底進行鋪砌,穩固溝底,減少溝底沖刷。
8、夯實注漿。清除其中的松土,填入塊石、碎石,做成反濾層,然后上覆粘土夯實。對于重要建筑物,一般需要將坑底或洞底與基巖面的通道堵塞,可開挖回填混凝土或采取灌漿處理。
(二)植物防治
保護森林植被,禁止濫砍亂伐,退耕還林,減少人工梯田,并且有計劃地植樹種草,提高森林覆蓋率,抑制水土流失,減緩泥石流活動。
(三)預警防治
建立群專結合的群測群防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鄉鎮、村要建立各級地質災害監測網,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監測數據及時上報區國土資源分局。
1、鄉鎮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二級網)主要職責:
(1)負責鄉鎮地域內較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警。
(2)監測手段是定人、定點、定時進行巡查和簡易監測,并做好記錄、上報等工作。
(3)協助上級做好本鄉鎮重點地質災害體監測預警。
(4)領導所轄村的群測群防工作,做好地質災害發生前的前兆宣傳和自救工作。
(5)鄉鎮級監測網由分管該項工作的鄉鎮長負責。
2、村組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三級網)主要職責:
(1)負責該村組地域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警。
(2)定人、定點、定時進行巡查和簡易監測,并做好記錄、上報等工作。
(3)地質災害預警的自救指導。
(4)村組級監測網由村長(主任)、組長負責。
地質災害監測方式以定期巡查和汛期強化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期巡查一般為半月或每月進行一次,汛期強化監測將根據降雨強度實行每天或24小時值班監測。
(四)避讓方案
對于威脅嚴重、防治困難的災害應當采取避讓措施。實施緊急避讓在地質災害突發時仍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措施是:
1、建立健全泥石流防災監測雨量點、滑坡動態監測點、泥石流發生監測點、群眾報險接待點,保證全天候的監測信息傳輸,尤其是地質災害發生后的監測信息、危險信息、災害信息不間斷的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