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摘 要:針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狀,深入分析農產品安全的隱患,闡述低碳農業與農產品安全的關系,探索發展低碳農業、保障農產品安全實現的途徑。文章指出保障農產品安全的關鍵因素是將農業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結合起來,減少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要素投入,提高農業系統生產力。該研究成果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價值。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低碳農業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國內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已經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食品安全的基礎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因為所有的食品都來源于農產品,并且人們每天的食物,80%以上是初級農產品。因此,關注食品安全,首先就要關注農產品安全。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眾健康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需要。
一、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勢在必行
農產品質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內在品質,如營養成分含量等;二是安全性品質,如作物中農藥、亞硝酸鹽、重金屬鹽類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物質的含量等;三是商業品質,如外觀色澤、口感性、形狀、香味等。總的來說,各級(農業部、省、地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顯示,合格率逐年提高。
2010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蔬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合格率分別為96.8%、99.6%、96.7%,新監測的水果、食用菌、茶葉和生鮮乳三聚氰胺合格率分別為98%、95.2%、94.8%和100%。2010年湖南省農業廳對14個地市州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超市、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開展了四次蔬菜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共監測1400批次,農殘合格率95.9%;水果一次共140批次,農殘合格率99.3;茶葉一次共100批次,合格率100%。以上的監測結果顯示,目前仍有少量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市場,擺上餐桌被老百姓食用。與此同時,國內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也令人憂慮。如2010年1月海南“毒豇豆”事件,2011年3月雙匯“瘦肉精”事件以及隨后沈陽爆發的“毒豆芽”事件,等等,農產品安全面臨嚴峻形勢。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既是民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第一,加重民眾的心理負擔,影響民眾的正常生活,甚至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了社會恐慌。2009年曾謠傳吃海南香蕉致癌,吃四川橘子發病,前段時期媒體報道的“地溝油事件”,就引發公眾對外出就餐的恐慌。最近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當前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滿意程度普遍偏低,僅有24%的調查者表示“基本放心”。大部分人憂慮不知哪天就會吃到致病的不合格農產品。第二,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不利于社會發展。病從口入,因長期食用不合格農產品,毒素逐年累積,導致當今社會出現的疑難雜癥逐年增加,癌癥患者比比皆是,發病率逐年上升;同時導致人類的生育能力明顯下降,不孕不育的夫婦比率越來越高。這些情況的出現大都是問題食品惹的禍。第三,影響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引發企業倒閉和社會不穩定。因“問題奶粉事件”,三鹿集團被迫關閉,數萬名職工一夜之間變成失業人員。“毒豇豆”事件導致海南3000畝豇豆滯銷,10萬畝反季節蔬菜賣不出去,政府撥巨款也難以平息廣大菜農的不滿情緒。受“瘦肉精”事件影響,雙匯集團損失100億元,最高可達200億元。這意味著,雙匯未來差不多20年的利潤,極有可能為“瘦肉精”埋單。第四,破壞政府形象,甚至造成政局的不穩定。能否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已經成為衡量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尺度。如比利時的二惡英污染事件導致執政長達40年之久的社會黨政府內閣垮臺,2001年德國出現瘋牛病后,衛生部長和農業部長被迫引咎辭職。
面對不斷爆發的農產品安全事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我們亟需一種能夠不依賴于農用化學制品而保持持續的供應能力的農業經濟模式,于是低碳農業應運而生。
二、低碳農業與農產品安全的關系
海南“毒豇豆”事件發生后,很多地方都開始加強殘留檢測,不幸的是,相繼又檢測出了廣西毒蔬菜和青島毒韭菜。加強監控是最根本的措施嗎?不是。高品質的農產品是種出來、養出來的,不是靠大量的高級設備儀器的測定檢驗出來的。監測是標,種植、飼養是本。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毒蔬菜事件的發生。
從20世紀70年末開始掀起綠色革命運動,最主要的舉措是把化學工業引入農田,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過突出貢獻。然而依賴化肥和農藥的現代農業所帶來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經顯現。它不僅嚴重破壞了生態資源,帶來了農作物的農藥殘留和食品安全問題,而且化肥和農藥的生產過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現代農業可以稱之為“高碳農業”。 低碳農業則是以減少大氣溫室氣體含量為目標,以減少碳排放、增加碳匯和適應變化技術為手段,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壤有機質、做好病蟲害防治、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方式轉變,實現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匯的農業。(農業部,2009) 低碳農業與現代農業逆生態的生產過程完全相反,它是一種順生態的生產過程,是建立在農業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耦合基礎之上的,通過土壤營養物質的調節,保持碳庫平衡,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保證農產品的數量安全。
在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中,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相互依存,農業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耦合。在農業的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環境為生物提供生存空間,生物作為一個耗散系統與外界進行能量、物質和信息的交換。生態系統中的有機肥以動物的排泄物和植物的秸稈為原料,通過光合細菌、化能細菌、厭氧細菌等生物作用轉化而成,代替合成化肥為農作物提供營養成分。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借助益蟲或生態農藥消滅病蟲害。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屬于異養生物,如真菌、放線菌、土壤原生動物和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這些異養動物把復雜有機物逐步分解為簡單無機物,回歸環境中去,使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維護了生物多樣性。驅動這一物質循環的推動力僅靠單位面積上能量密度很低的太陽光,從而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總量,在生產源頭保證農產品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