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可持續發展作為“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唯一出路”,是正確處理與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相互關系的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選擇。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在經濟發展上普遍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也出現了人口增長過快、資源消耗過多、環境污染、生態環境衰退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生態環境建設存在問題
1.1 污染問題
大氣污染嚴重。近幾年我國大氣污染雖說得到了改善,但依然很嚴重。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急劇增長,預計 2010 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將很容易達到每年 16 億噸[1];空氣總懸浮顆粒物(P)污染嚴重,交通工具尾氣排放有增無減,城市大氣污染問題嚴重。
水污染加重。我國每年排放的污水其中很大一部分未經任何處理而直接排放,使江河湖庫及近海海域普遍受到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已不適合作飲用水源。全國7大水源中有一半河段被有機物和重金屬污染,城市河段水質污染超標。城市地下水的 50%受到污染,這更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矛盾。
1.2 水土流失嚴重
水土流失加劇。我國水土流失和風蝕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 38%,僅水力侵蝕面積就有 179 萬 km2。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荒漠化面積占整個國土面積的 1/3。由于水土流失,造成水庫、湖泊和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水土流失是導致長江流域水災,黃河斷流的重要原因。
1.3 物種多樣性受到威脅
長期不合理利用原始森林,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質惡化、湖泊面積減少、自然災害加劇等問題,使動植物棲息環境遭到破壞,動植物種類在不斷減少。據統計,我國大約有 398 種脊椎動物處于瀕危狀態,占總數的 7.7%。處于瀕危狀態的高等植物有 1019種,占總數的 3.4%[3]。物種滅絕反映了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喪失或減弱。
1.4 自然災害發生頻繁
我國是自然災害類型最多、頻次最高的國家,擁有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災害類型。近幾年出現的江河斷流、洪災頻發、沙塵暴、酸雨、綠州蒸發、干旱擴大等,已嚴重威脅我國經濟的發展,每年經濟損失達500-3500億元[1]。
2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意見
2.1 在生態建設中發揮林業的主體作用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要充分發揮林業的主體作用。森林是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據了解一公頃闊葉林一天可以消耗1000千克的二氧化碳,一公頃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制造氧氣,森林吸附粉塵的能力比裸露的大地大 75 倍,此外,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護沙、調節氣候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必須合理科學地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最大限度、最優化地發揮林業的生態功能。按森林的主體功能和經營目標,使其各類森林合理布局,科學配置;通過對森林的分類經營,實施生物改造措施,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防護功效。
實現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變。隨著環境問題的日漸突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林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必須從以木材生產為中心、以發展經濟林為目的的傳統林業,向以保護建設生態環境為重點,全面發揮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現代林業轉變;林業工作也要從過去主要抓發展林業產品,轉向重點抓造林綠化、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及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等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全面加強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要發揮林業的生態主體功能,必須把生態公益林建設工作突出出來。完善生態公益林的經營管理體制和監督監測體系,實行建設生態公益林工程監理制,建立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實行有效可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繼續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調減森林采伐量、加速森林資原培育、調整經濟結構為主要內容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對于森林后備資源的培育,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林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加速后備森林資源的培育,對現有天然林木本著宜采則采、宜改則改、宜撫則撫、宜封則封的原則,合理配置,科學經營,確保森林資源不斷增長。如解放后湖北先后實施了長江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平原綠化工程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年造林平均300萬畝以上,植樹造林1億多株,有效地改善了我省的生態環境。
把林業納入經濟社會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在林業建設發展中,要始終把保護環境、培育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作為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堅持多元開發,綜合利用,不斷實現林業經濟的良性循環,以生態優勢來發展優質高效的現代化林業。把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工程建設與林業產業化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一是使林業產業化向多元化發展,優化產業和經濟結構,以產業調整促進生態平衡。二是要注重林業生態基礎設施配套產業,使生態基礎設施適應現代化林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基礎設施產業,實現生態環境改善。三是要從本地生態特點和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堅決禁止毀林開墾、毀濕開墾和草原開墾,有計劃地逐步退耕還林。
2.2 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現水資源可持續
以小流域為單元,構筑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依托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省水土保持重點項目,組織開展重點治理、綜合治理和規模治理。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草原則,進行山、水、田、林、路、井、電、草綜合整治,對治理流域實行全面圍欄封禁,實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農牧業技術措施與水資源配置、生態修復的優化組合生態溝治理模式,形成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綜合防護體系。
開展防治面源污染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為改善水質狀況,防治面源污染,根據江、湖、河、水庫承擔供水任務的重要性在該地區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采取農林清潔生產措施、農田塘渠系統凈化措施、植被緩沖帶措施,分層控制和凈化水質,建立面源污染控制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設和監測為重點,推廣水源區綜合防治的有效模式,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
2.3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緩解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
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合為一體的生態經濟。它一反傳統經濟“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式的單向流動,實現資源→產品→廢物利用(資源)”的良性循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但經濟增長基本上走的是傳統的、粗放型的發展路子。這種增長模式主要是靠資源、投資和勞動力的擴張實現的,與經濟的高增長相伴隨的是高消耗、高浪費和高污染。面對自然資源不斷減少和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現實,再走這條老路,很難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所以,發展循環經濟值得提倡。具體是掌握變“廢”為“寶”的技術,建立廢物利用的中介組織。企業間互通信息,加強合作,使一企業生產后拋棄的廢物變成另一企業穩定的生產原料,這樣既可大大節省企業的生產成本,實現互利、雙贏,又可消除廢物造成的污染,達到一舉多得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