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教學工作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不是對教案簡單重復的講解,更不是像搬運工一樣簡單機械地將知識從教材上原封不動地傳遞給學生。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學習,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在教學中思考,在思考中教學,通過教學不斷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節、教學思路,推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加強知識學習,豐富知識結構
《禮記》語:“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學然后知不足”);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教然后知困”)。
加強知識學習,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思想觀念、思維模式、理論和實踐水平,豐富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使教師突破某種局限,站在一定的高度,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激發教師的思維活力和對教育問題的思考。
1、認真學習有關文件精神,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學習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及劉延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大學生》等有關文件和講話,我們真切感受到黨中央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度重視,對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隊伍的親切關懷、殷切期待,深感肩負責任重大,使命神圣。為此,我們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明確自己的教學主導作用,也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樂于并甘于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既教書又育人,做善于育人的“人師”。通過加強知識特別是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功底和教學底氣,豐富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綜合素質。
2、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完善教學內容2008級學生使用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2008年修訂版),是最新版本,將中共十七大的最新理論成果編入其中,提升了教材的內涵建設,反映了理論的與時俱進和時代特色,體現了本課程的時代性特點。教師不僅要認真研究教材的章節體系結構,還要注意收集最新的理論發展動態,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教學內容既要依照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反映教學大綱基本要求,又要凸顯時代特色,融入新的時代內容,反映現實生活元素。
二.改革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
1、鉆研教材及學生特點,摸索教學規律
教師不是搬運工,更不能成為教學機器,終日為繁重的教學任務而奔走于各個教室,缺乏冷靜思考、梳理總結自己的教學行為。如果教師缺乏對課程的及時總結,勢必會失去對課程教學正確理性的分析及思考,從而無法適應課程的教學要求,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為此,我們必須圍繞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鉆研教材,吃透教材,突出重點,講清難點,引導熱點,增強教學的感染力;研究教學對象的個性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思路,摸索出既反映教學需要又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方法,增強課程的教學效果。
2、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能過于單一而固定不變,要適應教學發展的變化需要,圍繞教學內容、對象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和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方法既要體現教材與教學內容的聯系,又要反映學院和學生的特點,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吸引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比如案例式、啟發式、參與式和網絡式等教學方法。此外,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資料等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使教學內容講解得更深更透,增強教學的視覺效果,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延伸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比如,講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時,給學生播放馬云和俞敏洪的創業經歷
和感想視頻資料,鼓勵學生要有創業的思想準備及創業的勇氣,抓好平時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學生既感興趣又學到了知識,教學效果較好。
三.設計教學環節,創新教學思路
1、充實教學環節,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教學不能只注重理論教學,同時也要兼顧實踐教學,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統一。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改變學生單純聽課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辯論、案例分析、演講、模擬再現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為此,不必拘泥于課堂理論教學,可以圍繞反映教學內容的特定教學情境,設計開展多種教學活動:既可以是課堂辯論、熱點問題解析、團體游戲等活動,也可以是晚會、社團等文藝活動,又可以是雨花臺烈士陵園、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活動,抑或各種公益活動比如無償義務獻血、志愿者服務、盲校捐助與交流、養老院關愛老人等活動。
通過實踐教學促使學生從多方面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2、課前精心備課,堅持備“教材”與備“學生”的有機統一
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才能有效開展,實現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課前不僅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所謂備“教材”,就是要鉆研教學,認真撰寫教案,制作教學課件。所謂“備”學生,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了解學生的自然情況,是否學過選修課程,有無與本課相關聯的知識儲備,即將采取的教學設計能否得到學生的理解和支持,能否調到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可能會遇見的種種問題及如何處理等等,設計易被學生接受的教學環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這都需要對教學對象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既可以事先與輔導員取得聯系,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比如網絡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掌握學生的個性特征。只有做到備“教材”與備“學生”的有機統一,才能推動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