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醫(yī)學
上呼吸道感染即中醫(yī)所稱“感冒”,全年皆可發(fā)病,冬春季節(jié)多發(fā)。70%~80%的感冒由病毒引起,另有約10%的為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葡萄球菌、支原體或衣原體引起,但臨床治療卻普遍使用抗生素。如楊永弘等[1]對某兒童醫(yī)院冬季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門診處方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抗生素使用率高達95%。濫用抗生素不僅造成了財物的浪費,還會破壞微生態(tài)平衡,降低免疫力,增加了耐藥菌株的產生,使疾病遷延不愈或繼發(fā)各種并發(fā)癥[2]。因此,利用中藥及微生態(tài)制劑防治感冒就成為了越來越多的醫(yī)務工作者關心和研究的問題。
筆者觀察了玉屏風散及甲型鏈球菌(α-Hemolyticstrep-tococcus,簡稱甲鏈)對青霉素所致上呼吸道微生態(tài)失調小鼠口咽部菌群的調節(jié)作用,期望能從微生態(tài)角度闡釋中藥和微生態(tài)制劑在防治上呼吸道感染方面的作用機制。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昆明種小白鼠(SPF級),32只,雌雄各半,體重18~22g,購自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許可證號:SCXP(川)2004-16],實驗期間于云南中醫(y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層流架飼養(yǎng),自由飲食。
玉屏風散中黃芪∶白術∶防風=1∶2∶1(《丹溪心法》),于云南中醫(yī)學院白塔路門診部購買,云南中醫(yī)學院中藥教研室鑒定。
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p-hemolyticStreptococcus,簡稱乙鏈)為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微生物檢驗科提供的臨床分離培養(yǎng)菌株。
1.2方法
1.2.1動物分組情況
按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小白鼠分為4組:空白組、造模自然恢復組(以下簡稱模型組)、玉屏風散組(以下簡稱玉組)、玉屏風散+甲鏈組(以下簡稱玉甲組),每組8只。模型組、玉組、玉甲組連續(xù)3d腹腔注射青霉素進行造模(根據臨床成人用量,按動物體表面積等效劑量計算方法,每20克小鼠體重給藥0.0156g/d),空白組注射0.9%NaCl溶液;后續(xù)7d,空白組、模型組灌胃給0.9%NaCl溶液,玉組、玉甲組灌胃給玉屏風散,玉甲組同時加口咽部滴注甲型鏈球菌;第11~13天用乙型鏈球菌經口咽部滴注攻擊各組小鼠。
1.2.2藥液制備、給藥劑量及方法
采用水煎法煎煮玉屏風散,并濃縮為100%濾液。將成人每日所需生藥量按動物體表面積等效劑量計算方法換算,小鼠給藥劑量為0.312g/(d•20g),通過灌胃給藥,連續(xù)7d。
1.2.3菌液準備
甲鏈接種:小鼠灌胃后半小時對口咽部滴注甲鏈菌液0.01mL(106CFu/mL)進行接種,之后禁水禁食2h,連續(xù)3d。
乙鏈攻擊:小鼠口咽部滴注乙鏈菌液0.01mL(106CFu/mL)進行攻擊,之后禁水禁食2h,連續(xù)3d。
1.2.4采樣方式、采樣時間及微生態(tài)指標檢測
在小鼠咽后壁以醫(yī)用男性拭子反復涂抹取樣。樣品同時在羊血培養(yǎng)基和巧克力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對菌群進行純化、染色、鏡檢以及生化鑒定。
通過檢測菌群密集度、甲型鏈球菌、菌群多樣性三項指標來反映小鼠口咽部微生態(tài)情況,時間分別為:第1天(造模前)、第4天(造模后)、第11天(攻擊前,即給藥后)、第14天(攻擊后)。
菌群密集度為每毫升樣本中的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unit,CFU),甲型鏈球菌數量為每毫升樣本中的甲鏈菌落形成單位,菌群多樣性指標為每個樣本所含的菌屬數量總和。如造模后小鼠口咽部菌群種類和數量明顯減少,有對抗生素不敏感的細菌出現(xiàn),則表示造模成功[3-4]。
1.3統(tǒng)計學處理
對分布呈偏態(tài)的數據以M(QR)[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通過Excel2003和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秩和檢驗,經Kruskal-WallisH檢驗后,兩兩比較進行秩轉換后采用LSD法進行。
2結果
2.1造模前后小鼠口咽部菌群密集度、甲型鏈球菌、多樣性的比較
結果顯示:小鼠口咽部菌群密集度、甲鏈數量、菌群多樣性(P=0.000,P=0.000,P=0.000)在造模后均大幅降低,經統(tǒng)計學比較,三項指標造模前后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小鼠上呼吸道菌群失調模型制作成功。
2.2乙型鏈球菌攻擊前后小鼠口咽部微生態(tài)指標比較(乙鏈攻擊前后比較)
見表2。攻擊后與攻擊前相比,空白組、玉組菌群密集度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0,P=0.013);空白組、玉組和玉甲組甲鏈數量均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3,P=0.000,P=0.000);模型組菌群多樣性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0)。
乙鏈攻擊后各組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玉組和玉甲組菌群密集度均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0,P=0.003,P=0.000);玉組、玉甲組甲鏈數量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4,P=0.011);各組的菌群多樣性與空白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乙鏈攻擊后各組與模型組比較,菌群密集度、甲鏈數量、菌群多樣性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上呼吸道感染,即感冒患者常伴隨有口咽部菌群失調的狀況[5-6]。正常人體口咽部保持微生態(tài)平衡,存在著以甲型鏈球菌為主的多種菌群。國內外學者[7-10]的研究均發(fā)現(xiàn),呼吸道感染后出現(xiàn)微生態(tài)失調,條件致病菌代替了優(yōu)勢菌,應用抗生素后又出現(xiàn)菌群抑制現(xiàn)象,所有生態(tài)裸露菌明顯減少,其中在正常人群呼吸道表現(xiàn)為優(yōu)勢菌的甲型鏈球菌的變化最為明顯。表明呼吸道正常菌群在抵抗病原菌的入侵,預防呼吸道感染,提高治愈水平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玉屏風散由黃芪、白術、防風三味藥組成,載于元代著名醫(yī)家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是中醫(yī)扶正固本的經典方劑,臨床常用于防治體虛感冒,療效甚佳[11]。玉屏風散可以提升患者的“正氣”以抵御外邪。方中黃芪益氣固表止汗為君,白術補氣健脾為臣,佐以防風走表而散風邪。前兩味藥,以扶正為主,而防風則以祛邪為主,該方正是“標本兼治”的巧妙結合。本研究團隊的前期研究結果[3-4]表明玉屏風散治療感冒的機理之一可能是通過扶持機體正氣,促使口咽部的微生態(tài)狀態(tài)由失衡轉為平衡。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觀察了在遭受致病菌攻擊的情況下,玉屏風散加甲鏈共同作用對上呼吸道微生態(tài)的調節(jié)作用。
乙型鏈球菌族型眾多,其A、B、C、D、F、G族對人類有致病能力。其中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溶血性鏈球菌中最常見的且致病力最強的病原菌,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原。常見上呼吸道感染的細菌性感染病例中,乙鏈感染占90%以上,且常發(fā)生在2~13歲兒童[12]?;颊哂绕涫莾和绮患皶r接受抗感染治療,可能導致急性扁桃體炎、猩紅熱、風濕性心臟病、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嚴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