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通過近年的實踐,筆者調查分析了西夏區生態移民區肉牛產業的發展現狀,揭示了肉牛養殖中存在的飼養水平低、養殖資金短缺、產業鏈不健全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及建議,為西夏區生態移民新區的建設和健康發展提供借鑒經驗,為生態移民老區農民肉牛養殖業提質增效、創收致富提供依據。
1發展現狀
西夏區位于寧夏賀蘭山東麓暨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西部。轄區現有2鎮16個行政村,其中大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初實施生態移民工程以來先后從寧南山區吊莊遷移而來的農民。清真牛肉是銀川市優勢特色農業“兩強多優”和西夏區“四個一萬”提升工程建設項目之一。截止到2010年,西夏區肉牛飼養量達41600頭,其中年末存欄15378頭,年內出欄26222頭,牛肉產量4133t,比2005年的563t增長7倍;肉牛產值從2005年的0.1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90億元,增長13.5倍,農民年人均收入中畜牧業收入達到1100元左右。據調查統計,轄區肉牛養殖戶達2300戶,其中初具規模化養殖41戶,百頭以上的養殖戶6戶,5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23戶;有肉牛產業龍頭企業4家,養牛行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9個;有規范化肉牛養殖園區2處,出戶入園養殖戶90戶,年飼養量5000頭以上。育肥肉牛主選品種為西門塔爾牛、利木贊牛、夏洛萊牛、安格斯牛等不同代次的雜交牛。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肉牛良種工程建設滯后
西夏區是銀川市新建制的市區之一,畜牧技術推廣服務和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黃牛改良基礎薄弱,良種基礎母牛數量較少,良種化程度不高。現有牛人工授精配種站點4個,人工授精員21名,人工授精員嚴重缺乏。且多數人工授精員僅初、高中畢業,從業人員素質和人工授精的技術水平亟待提高。
2.2養殖戶融資、貸款困難
西夏區興涇鎮和鎮北堡鎮是銀川市生態移民的重點區,農戶經濟基礎較差,自吊莊移民到新居住點后難以解決牛舍建設、購買基礎母牛及育成架子牛等資金問題。近年來,西夏區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創新融資方式,將銀川市財政籌措的450萬元肉牛產業扶持資金注入銀行作抵押,促使銀行部門放大信貸4倍。盡管現已向養殖農戶貸款2900多萬元用于擴大肉牛養殖規模,但因部分農戶貸款后,不按政策發展肉牛養殖,或是將資金挪做他用,對貸款信譽造成一定影響,致使養殖戶貸款難度加大。
2.3龍頭企業帶動性不強
西夏區4家肉牛養殖龍頭企業與農戶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運營機制,訂單式養殖推廣面狹窄,數量少,不利于調動農戶養牛的積極性。龍頭企業的品牌開發力度欠缺,不利于優質高檔牛肉市場的競爭。
2.4環保意識淡,飼養環境差
轄區內肉牛養殖戶大多數人居與畜舍相鄰,牛糞排泄物隨意堆放,蚊蠅滋生,既污染了新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又容易引起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人畜的健康。同時由于環保意識淡薄,養殖場的糞便污水因得不到及時處理導致污染地下水源,給城鄉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2.5產業鏈不健全,屠宰加工環節薄弱
轄區內肉牛產業鏈不全,大多集中在發展肉牛育肥環節,雖擁有牛羊交易市場1處,肉牛育肥企業4家,養殖戶2300余戶。而現階段沒有正規的肉牛屠宰加工企業,缺乏統一的行業規范和地方品牌;初級產品多、經濟效益低,市場競爭能力相對薄弱。
2.6農戶的飼養水平低,養殖效益不高
生態移民區吊莊搬遷來的農民養殖觀念和養殖方式比較落后,多數農戶還沿襲“有啥喂啥、饑飽不均”的傳統方式,缺乏肉牛分階段飼養的科學意識。青貯飼料制作規模小,育肥日糧配方還停留在經驗階段,飼養水平低。據調查,轄區農戶散養的肉牛出欄平均胴體重150kg左右,戶均飼養1頭肉牛年純收入不足400元,繁殖母牛的比較效益更低。因此,部分農戶的肉牛養殖效益不高。
3發展對策與建議
養殖業是實現生態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按照國家及寧夏有關生態移民政策精神,結合肉牛養殖行業的特點,針對西夏區生態移民區肉牛養殖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現就寧夏生態移民區今后肉牛養殖業如何創收致富以及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幾點建議。
3.1加強科技服務,提高養殖戶飼養水平
切實做好生態移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是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一項雪中送炭的工程。通過“送科技下鄉”、“陽光工程”和“溫暖工程”等培訓項目,采取農技人員科技服務下鄉、入戶指導、集中培訓等形式,依托龍頭企業養殖場和養殖大戶作為培訓指導示范點,重點開展以冷配改良、快速育肥、飼草料加工調制、疫病防治等為主的培訓指導,讓以“良種肉牛+全混合日糧飼喂+快速育肥+防疫消毒”為主體的綜合配套技術走出規模場,走進廣大養殖戶中。同時加強龍頭企業和養殖大戶的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并輔之相應的技術設備,賦予其相應的責任,使其在解決自身問題的基礎上,能就近服務周邊的養殖戶,提高飼養水平。
3.2加大資金扶持,培育壯大養殖力量
一方面,政府要加強與銀行間的協調,加強對農戶的宣傳教育,加強貸款農戶的監管,積極解決養殖貸款難問題。信貸機構應認真履行農業相關政策性金融合作協議,加強與農業部門的合作,簡化貸款手續,增加貸款數額,協調延長貸款期限,積極支持肉牛產業各環節建設,扶持企業、農戶購買發展肉牛產業。同時加強對貸款農戶的教育宣傳和監管力度,使其及時還款,珍惜個人貸款信譽。另一方面,通過現有的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互助社、服務中心、協會)、肉牛養殖龍頭企業,開展養殖風險基金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可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協調實施養殖場(戶)與保險公司拓展肉牛養殖保險業務;或采取養殖合作社從入社農戶資金中提留一部分,政府配套一部分,共同籌集設立養殖風險基金,主要用于農戶肉牛意外死亡補償、特困戶的無償資助等方面,從而建立起企業和農戶風險共擔機制,培育壯大養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