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近幾年來,國家對貧困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山區大力開展生態移民工程。通過跨區域搬遷、當地集中安置的方式,幫助改善生態環境惡劣地區的居民生存環境。為保障生態移民安置點消防安全,必須合理的規劃與建設生態移民安置點,避免安置點居民在生活剛有改善出現“因火返貧、因災致困”的情況。
1現狀
以寧夏固原市為例,固原市戶籍總人口155.5467萬人(2009年統計數據),其中,農業人口128.62萬人,固原市“十二五”生態移民涉及四縣一區62個鄉鎮,545個行政村,1280個自然村,總規模為53464戶232475人[1],移民人口數占實際人口數接近15%,占農業人口數18%,因此,保持生態移民安置點的消防安全形勢穩定對整個地區消防安全有重大意義。目前生態移民主要是當地集中安置和跨區域搬遷兩種形式。對于一些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主要采取將散居的居民集中建設就近安排。對于一些生態環境惡劣,當地不具備農業生產條件的采取異地遷建的方式。對于當地集中安置的安置點,由于近幾年來大力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和旅游扶貧項目,山地絕大部分被改造為山地林區,相應的安置點大部分集中在山地林區開闊地帶。對于干旱少雨缺水地區,政府統一安排通過跨區縣,甚至遷至省內其他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2消防規劃與建設
1)安置點的選址。生態移民安置點選址主要考慮接近水源、道路,對于安置在山地林區的安置點宜選擇在開闊地帶并與山體設置一定的避讓距離,避免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與林區邊緣距離不宜小于300m,或采取防止火災蔓延的其他措施,同時宜設置于林區常年全年最大頻率風向平行的地帶,防止居民生活用火產生飛火引發山林火災和林區火災威脅安置點。
2)安置點的總體規劃。安置點規劃道路設計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宜設置兩個出入口,道路設置宜考慮消防車的通行。考慮消防車通行應滿足:a.道路承載力應滿足消防車荷載的要求。b.車道的凈寬不宜小于4m。c.車道的4m高度內不宜有障礙物。d.滿足轉彎半徑。e.盡頭式車道滿足回車要求。建筑間的防火間距應滿足《農村防火規范》[2]對建筑間距的要求。
3)安置點的院落布局。院落布局時宜考慮將柴草堆垛獨立設置在院落外的麥場,院落內堆放少量的柴草、飼料時與建筑之間采取防火隔離措施。沼氣池宜布置在院落內人員活動較少的區域并與廚房等明火散發地區間距不應小于25m。宜單獨建造存放柴草等材料和農具物資的庫房。
4)安置點建筑物的防火設計。建筑物的耐火等級不宜低于一、二級,建筑耐火等級應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3]規定執行。建筑屋面宜采用現澆混凝土或預制樓板,當采用木屋頂等可燃材料時,不燃燒體分戶墻應高出屋頂不小于0.5m。存放柴草等材料和農具物資的庫房與其他用途房間合建時,應采用不燃燒實體墻隔開。
5)消防設施設置。具備給水管網條件的農村應設室外消防給水系統。不具備給水管網條件或室外消防給水系統不滿足消防供水要求的農村,應建設消防水池或利用天然水源。消防水池建設時容量不宜小于100m3,建筑耐火等級較低的安置點消防水池的容量不宜小于200m3。同時應采用保障消防用水的技術措施。安置點應根據給水管網、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等消防水源的形式,根據經費配備相應的消防車、機動消防泵、水帶、水槍等消防設施。建議盡可能配置機動消防泵,機動消防泵應存儲不小于3.0h的燃油總用量,每臺泵至少應配置總長不小于150m的水帶和2支水槍。
6)用火、用電、用氣、用油注意事項。用于炊事和采暖的灶臺、煙道、煙囪、火炕等應采用不燃燒材料建造制作。煙囪穿過可燃或難燃屋頂時,排煙口應高出屋面不小于500mm,并應在頂棚至屋面范圍內采用不燃燒材料砌抹嚴密。煙道直接在外墻上開設排煙口時,外墻應為不燃燒體且排煙口應凸出外墻至少250mm。燃煤燃柴爐灶周圍1.0m范圍內不應堆放柴草等可燃物。燃氣灶具宜安裝在有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的廚房內,并應與臥室分隔。室內的電氣線路敷設應避開潮濕部位和爐灶、煙囪等高溫部位,并不應直接敷設在可燃物上;當必須敷設在可燃物上或在有可燃物吊頂物的吊頂內敷設時,應穿金屬管、阻燃套管保護或采用阻燃電纜。鹵鎢燈和額定功率超過100W的白熾燈泡的吸頂燈、槽燈、嵌入式燈,其引入線應采用瓷管、礦棉等不燃材料做隔熱保護。農機具的燃料汽油、煤油、柴油、酒精等可燃液體不應存放在居室內,必須存放時,可設置于開敞的棚房內,且應遠離火源、熱源。
3結語
目前生態移民安置點的建設主要由政府財政支持并負責建設,這就為統一消防設施最低配置提供可能。各級相關參與建設部門也應積極探索模式,通過統一采購、預制降低成本,節約更多的資金,建設更多的消防設施,讓生態移民安置這項改善民生工程實施的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