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農業因都市而名聲大振,都市因農業而精彩紛呈。都市農業是伴隨現代都市的發展而發育成長起來的新型農業形態,它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已成為一座現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我國都市農業的提出與實踐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開展較早。如今,在北京,五環以外的一條條現代“都市農業長廊”叫人流連忘返;在上海,遍布郊外的一座座“現代農業工廠”令人眼花繚亂。都市農業一路走來,為城鄉融合平添一抹特有的亮色。
都市因農業而精彩,我國都市農業發展可圈可點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除人口超過1000萬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外,我國大約有近50個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城市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切實提高科技應用和管理水平,逐步培育出具有鮮明特色的都市農業,初步成為以服務城市、繁榮農村為導向,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載體,以現代科學技術、物質裝備、人才隊伍、經營方式為保障,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為目標的新型農業形態。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的調研表明,經過近年來不斷的實踐探索,遍布在我國南北的這些都市農業城市群,都市農業發展成效初顯,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亮點1:保障了城市“菜籃子”。為保障城市鮮活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我國實行了嚴格的“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而建設“菜籃子”基地,搞好產銷銜接,正是發展都市農業的首要任務。北京突出“三率一能力”(自給率、控制率、合格率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確保70萬畝蔬菜生產用地最低保有量;上海出臺了主要農產品最低保有量制度、常年蔬菜面積穩定在50萬畝以上,蔬菜自給率達到55%、綠葉菜自給率達90%;武漢主要“菜籃子”產品自給率達到68%,其中淡水產品和蔬菜產量分別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居第一和第二位。整體看,各城市均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產品流通體系,“菜籃子”產品保障能力日益增強;形成了完善的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和追溯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較高水平。
亮點2:拓展了農業功能。都市農業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保障城市供給等生產層面,在生態涵養、休閑體驗、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綜合效益也日益彰顯,它不僅能滿足人們“胃”、“肺”、“眼”方面的物質需求,還能滿足人們“腦”和“心”方面的精神需求。北京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農業生態補貼制度,有數據表明,北京大農業生態服務價值達1萬億元;南京將休閑農業作為都市農業的一個主導產業和引領產業來抓,目前該市休閑農業在市民中的知名度已達94.6%;成都通過建設田園化、景觀化現代農業園區,形成休閑觀光農業基地220個,年接待游客超過5000萬人次。
亮點3:促進了城鄉一體化。這些城市把都市農業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有效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了城鄉相互融合、協調發展。北京著力推進農業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集約化、園區化、規模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2011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17萬人,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4736元,收入增幅連續三年高于城鎮居民。上海為加快建設與國際化大城市相適應的現代農業,制定了一系列城鄉統籌發展的布局規劃,明確了城鄉經濟、社會、空間和制度的一體化發展思路,2011年僅農業旅游就解決當地農民就業2.58萬人。南京2011年休閑農業全年季節性用工達12.99萬人次,帶動農戶數5597戶,拉動當地農產品銷售額達1.2億元以上。廣州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出臺“1+12”政策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亮點4:創新了經營機制。這些城市以都市農業為抓手,積極開展土地流轉、教育培訓、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探索,創新了農業經營機制,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北京市91.4%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了“資產變股權、農民變股東”,2011年620個村股份分紅總金額20.6億元,人均3525元。成都市積極探索實踐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適度規模經營等七種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形式,讓不少農民過上了“拿著產權收租金、坐在門口搞經營、進入農業園掙工資”的好日子。廣州創新農民培訓模式,實施“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每年培訓1.1萬多名農民,其中99%獲得了農民綠色證書。上海市探索財政投入的長效機制,出臺了地產綠葉菜上市量與市對區縣財政轉移支付掛鉤制度,建立了綠葉菜淡季成本價格保險機制。武漢市積極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累計發放產權抵押貸款3.08億元,并建立了首期規模達2億元的農業產業投資基金。
機遇與挑戰并存,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據專家分析,當一個城市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的時候,就可進入都市農業階段。雖然都市農業發展在我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發達國家都市農業水平相比,我們還有不小的差距。當前,我國都市農業發展普遍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成本上升、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的困擾,特別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農業比較效益偏低、勞動力素質亟待提升等問題更為嚴峻,必須認真研究并妥善解決。
一要解決認識問題。有的城市認為,農業產值占城市GDP比例低(普遍不足5%,有的低于1%),農業屬于弱質產業,比較效益低,難以在區域產業發展中成為“重中之重”;還有一些城市過于依賴“買全國、賣全國”的大流通方式來解決城市鮮活農產品供給問題,對都市農業的綜合功能認識不到位,導致農業陣地萎縮。這種思想認識必須根本改變。盡管大城市中農業所占GDP的比重隨著經濟的發展在逐年降低,如北京市2010年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僅為0.9%,上海的比例更低,僅有0.7%,但農業對對城市的綜合功能卻與日俱增。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的重要歷史時期,城鎮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工農城鄉關系正發生深刻變化,夯實農業基礎,積極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是保障大中城市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的客觀需要,是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是改善城市生態人居環境的客觀需要,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客觀需要,是實現“三化同步”的客觀需要。實踐證明,都市現代農業在服務城市、繁榮農村、富裕農民、保護生態、傳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