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樂
民歌被認為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編年史,而陜北民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絢麗奇葩之一。為了更好的保護面臨瀕危的“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陜北民歌的精髓和精神積極保護、傳承和創新,要使民族性、地域性、原生態的陜北民歌藝術融入到世界多元化的音樂教育改革大潮中來得以發展,我們從事民族聲樂教學和熱愛民族聲樂的人士們,不只是對它開始關注和保護,更重要的是學習和傳承。這也是一個國家從事民族聲樂演唱的一個重要任務和責任。現今人們對陜北民歌的演唱技巧、風格特征、審美意義和現代價值眾說紛紜,還僅僅是停留在呼吁保護和繼承它的階段。可怎樣才能做到保護、繼承和創新共存呢?在這方面只有蒙古族長調和短調藝術在創新發展上開辟了新河,走到全國的前列。而學校音樂教育是繼承和傳播民族聲樂教學的重要渠道,將陜北民歌以及它的唱法采集、整理、編著成一整套完整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引入到地方師范類院系中來才能更實際的進行研究、傳承和發揚光大。
一、陜北民歌的類型特點及風格特征
(一)陜北民歌的類型特點
陜北民歌的題材涉及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勞動生產、社會矛盾、愛情婚姻、生活情趣等,由于特定的自然環境、生活條件、地域習尚,以及傳統的審美意識是陜北民歌在內容形式及表現手法上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歌曲琳瑯滿目、異彩紛呈,將它分為勞動歌、儀式歌、信天游、小調、社火歌五大類。
1、勞動歌
勞動歌是一種伴隨勞動而歌唱的勞動號子,它具有激發勞動者的熱情和指揮集體勞動的統一節奏的作用,是民間田間勞作常常慣用的歌曲。陜北的號子主要有打夯號子、船夫號子、碾場號子等。如《船夫調》、《打夯歌》等。這些勞動號子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是陜北勞動人民偉大力量的一種藝術再現。
2、儀式歌
儀式歌是產生于古代的一種民歌形式,它和陜北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與社會生活中舉行的一定典禮儀式分不開。陜北的儀式歌主要有婚禮儀式歌、葬禮孝歌、作戰誓師戰歌、宗教儀式祈禱歌等。如《花花轎抬親》、《迎親歌》等。這些儀式歌表現了陜北各個歷史時期的民俗事象的真實反映,其風格古樸、純真、地方色彩非常濃郁。
3、信天游
信天游是黃土高原孕育出的一種隨意性極強的、興致而作、心口漫唱、不受限制、盡情抒發的山歌。它的名稱多樣,被不同的地方稱之為“山曲”、“爬山調”和“順天游”。突出的藝術手法是采用比興特點,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如《淚個蛋蛋泡在沙蒿蒿林》、《圪梁梁》、《腳夫調》等。信天游是陜北民族的精華,最能體現陜北黃土高原那種沉郁、蒼涼、恢宏的“個性”,它的演唱空間感極強,高亢奔放而有深沉質樸,其節奏自由純樸大方,著重內心情感的描寫,質樸無紋,真摯感人,故能沖破時空、不脛而走、世代相傳。
4、小調
小調是經過民間藝人藝術加工的一種城市民歌,它的范圍包羅極廣,結構較完整,是陜北民歌中更為“藝術化”的一種類型。如《走西口》、《三十里鋪》、《攬工調》等。它的語言生動、質樸,曲調優美婉轉,感情深沉真摯,情感刻劃入微。
5、社火歌
社火歌為即興編唱的吉祥、逗趣,有秧歌、水船、燈曲等,內容主要反映拜年、慶賀和耍水船的生活趣事,如《扳船的老艄公過來了》、《繡金匾》、《十對花》等。社火的特點是一領眾和,歡暢明快。常常是民間藝人結對表演的小型歌舞,詼諧、幽默,氣氛可人,是一種陜北人民喜聞樂見的歌曲類型。
(二)陜北民歌的風格特征
悠久的歷史賦予陜北豐厚的民族文化傳統,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風格粗曠灑脫、率直真誠、熱情大方等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陜北民歌。它的藝術魅力就存在于詞和曲兩個方面,是音樂藝術和語言藝術的和諧統一。
1、方言特征
首先,我國的民歌之所以多姿多彩,其最大特點就是方言的差異,所謂“隔山不同語,隔水不同音”。陜北方言的特殊是在于巧妙的疊詞、豐富的疊字,僅僅這些重疊歌詞就能催生陜北民歌這朵藝術奇葩動人性情,悅人心靈。如:“白格生生臉蛋;碎格紛紛牙;親口口說下些惱話話”,就是這些陜北方言本身的生動形式為陜北民歌增添了不少藝術魅力。其次,陜北方言偏重鼻音,韻母以“n”結束的字音都發成“ng”音,所以,如“苦命人”中的“人”字在演唱時是應該發成“仍”字;“橫山下來些游擊隊”中的“山(shan)”、“下(xia)”發音為“san、ha”。陜北民歌的演唱發音要靠前,接近喊,共鳴較弱,是一種以嗓音為基礎的自然純樸的聲音,它把普通話四聲中的“陰平”、“陽平”等聲調變調,按照去聲來說的現象,如《藍花花》這首歌曲中歌詞“藍格英英的彩”中第一個“英”字和“五谷里(的那個)田苗子”中的“里”字等都按四聲的感覺來唱。再次,陜北民歌中襯字、襯腔也具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點,濃烈的方言化的音調歌腔是陜北民歌獨具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襯詞的運用也是陜北民歌的一個重要特征,歌唱中加入一些襯詞不僅使歌唱語言更加口語化,音樂更加豐滿連貫,而且能使歌唱者的情緒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如《藍花花》中的“的那個”和“喲、呀”等,演唱時不能忽略這一步,否則歌曲中韻味會遜色很多。
2、曲式結構
陜北民歌由于在生產勞動中產生,因此從較小的二句式到較大的多段體,都有很多作品。二句式與四句式是陜北民歌中最普遍的創作形式,上下句構成一個段落,兩句一韻,變化自由。其每句的基本字數為七言,如《三十里鋪》、《腳夫調》、《一對對毛眼眼?哥哥》等,但由于抒情和敘事需要,有時也形成七言句式的擴充,出現更多字的句式,和擴大的三句式或五句式結構的分節歌等。有些陜北民歌在多段詞的反復運用中隨著內容和歌詞語言的需要,曲詞結構和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形成了富有變化而又貫串流暢的大結構。如《五哥放羊》、《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總之,陜北民歌的結構靈活豐富,不拘一格,內容所涵蓋的范圍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