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學理論論文
一、媒介敘事結構
從敘事上來講,小說、電影同屬于敘事藝術,它們都通過故事情節與結構展開敘事,不同之處則在于小說與電影在各自的敘事上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一方面,小說在敘事中通過人物、情節、環境展開具體敘事,依靠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敘事線索將全篇貫穿起來,在這一敘事過程中,充分激發受眾文本閱讀上的審美感知能力。在審美感知中,通過對文本的賞析與解讀在想象中完成對劇中人物、事件的評判,實現對小說整體敘事體系的認識與理解。不同的是受眾對小說敘事體系的把握會因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對小說的相關歷史了解的深度以及對小說的熟悉程度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
如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自古以來因其作品中蘊涵了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而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眾所周知的是在小說中有一個較為龐大的家庭敘事體系,將人物、情節和環境有機貫穿起來,展現了賈、王、史、薛四大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演變過程。在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對小說敘事體系的把握往往是把寶玉、黛玉、寶釵的愛情悲劇作為貫穿全篇作品的敘事主線,并以此展開對賈府中其他人物形象的理解與把握,并以賈府作為小說的敘事主體,進而延伸到對王、史、薛三大家族敘事輔線人物關系的認識。在敘事中,小說緊緊圍繞三人的愛情悲劇展開,在四大家族所處的歷史環境中進行細節描述,以小見大地展現以賈府為首的四大家族的衰亡過程。讀者在閱讀中會根據自己對文本側重點的不同而對小說的人物結構、敘事體系有不一樣的認識。對以賈府為主的敘事體系的構建也會因對作品認識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不同的人閱讀《紅樓夢》,對其以人物、情節、環境為主體的敘事體系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認識,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閱讀中也會因認識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不同的審美體驗決定了讀者在閱讀中形成特有的審美價值,這也是《紅樓夢》成為經典的重要緣由。
另一方面,在電影敘事中,小說經過改編將劇中的呈現對象主要是通過畫面與聲音進行視聽化傳達,在傳達中充分調動受眾的視聽感官完成敘事上的感官傳達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則主要是通過獨特的影像敘事手段———蒙太奇來完成,即通過剪輯使影片中的人物、情節、環境等影像片段銜接起來,組合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電影故事。與小說敘事不同的是,在電影敘事中,主要通過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配合實現對故事的感知,在視聽語言的刺激下結束對影片的審美體驗過程。如在張藝謀根據嚴歌苓的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從影片敘事的角度來說,全片緊緊圍繞一座未被日軍占領的教堂里的學生、風塵女子、殯葬師約翰、李教官等不同階層的人在劫難面前的生死抉擇展開敘事。影片用悲壯場面傳達出南京被日軍占領后的場景,全片以玉墨為敘事的核心,以約翰為敘事主體,以書娟等人為敘事輔線,在影片敘事中通過流暢的剪輯將故事的敘事重點放在了一個個具體的“人”身上,片中張藝謀充分發揮影像的敘事功能,通過用影像對人物的行為表現、細節刻畫展現他們在生與死面前進行的抉擇,用影像實現對戰爭的追憶與思考,觀眾對這一切的把握往往是通過畫面與聲音的視聽感知來完成對影片敘事線索的理解。
因此,從敘事上來說,小說、電影在敘事中都離不開人物、情節、環境等敘事要素,都是以人物為敘事核心,圍繞特定的情節,在一定的環境中展開敘事。不同的是在小說敘事中,受眾對敘事要素的感知是虛擬的、不可控的,不同的人由于閱歷、受教育程度、知識素養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對同一部小說的敘事產生不一樣的理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受眾對這些要素的感知沒有固定的形態,在感知中服從的往往是受眾對敘事元素的認識,而受眾對這些元素的認識也在不可控的范圍之內。在電影敘事中,受眾對敘事元素的感知是有形的、可控的,電影中的人物、情節、環境等敘事元素是可視的、可感知的,這些元素不會因為某個人的喜好而發生改變,而導演根據劇本對敘事元素進行的影像化呈現,敘事元素服從的不是受眾意志,而是導演風格的體現。
二、時空敘事形態
在小說敘事中,一般認為,小說屬于時間藝術,電影屬于時空藝術。其實,從敘事角度來說,小說不單單屬于時間藝術,也應該屬于空間藝術,只不過這種空間藝術的影像顯現并不像電影那樣是可視的、可控的,而是伴隨著讀者閱讀小說的時間進程,小說的人物形象、環境等影像會隨著讀者的閱讀想象呈現于讀者的頭腦中,這種想象影像的呈現只有閱讀者本人可以感知,虛擬空間影像的顯現程度與效果因人而異。因此可以說,在讀者閱讀過程中顯現在頭腦中的空間影像是一個虛擬的時空。從這一點來說,小說同電影一樣都屬于時空藝術,二者都是在時間與空間中完成敘事。不同之處就在于,小說的時間藝術體現為在一定的時間段中完成敘事,傳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受眾在閱讀中處于主動地位,可以隨意控制自己閱讀的時間,從接受模式上應屬于受眾主動接受;小說空間藝術的體現則是在受眾閱讀中,在時間的延續中依托于受眾的想象實現小說空間上的審美傳達,也就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生活場景等通過文字語言的描述,受眾依靠對人物形象、生活場景的感官認知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影像,讀者依據自己的閱讀習慣將這些人物、場景等隨閱讀的進行一一地想象呈現,這種空間敘事的完成是受眾在對小說的感知空間中獨立完成的,空間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一種假定的空間存在,只存在于受眾的頭腦中,被受眾獨立感知。
在電影的時空敘事中,電影作為一種獨特的時空藝術形態,在時間上,則要求電影在特定的時間段中完成影片的敘事,要求電影在有效的時間中傳達出完整的故事情節,受眾在欣賞中處于被動地位,受眾在欣賞中不能控制電影播出的時間進程與影像的呈現方式,只能用自己的視聽感官進行被動的接收,在接受模式上屬于受眾被動接受;而電影的空間藝術則要求電影通過畫面與聲音的影像化呈現,觀眾通過銀幕在視覺暫留原理的作用下看到真實、立體、可感的運動影像,聽到同步的立體化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