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一、文學性的美術作品
文學性的美術作品是指帶有較為明顯的文學色彩的美術作品,即以表現某些故事或事件情節為主要內容的視覺藝術作品。在美術界里,大家稱之為主題性創作的作品,如著名墻上繪畫作品《最后的晚餐》(達•芬奇)。這類作品都是來源于一定的現實生活,通過繪畫的形式對生活或事件中的形象進行藝術再創造,因而與文學中的“記敘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第一,對敘事性題材比較青睞。早期東西方繪畫題材大都取材于神話故事、《荷馬史詩》或圣經故事,所以具有明顯的文學傾向。即便是表現現實生活事件的繪畫作品,也有著很強的情節性。第二,為了真實地再現事件,這類繪畫形式多以寫實手法為主。
據考察,最初的藝術形式都是以“追隨自然”“敘事狀物”而出現的。如果著眼于繪畫形式,強調繪畫的個性,難以達到美術的教育功能。
繪畫和文學在某種意義上是兩種相對獨立的藝術形式,但它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借物抒情。不管是人物,還是靜物和風景,都可以是文學家、畫家借來抒發情感的內容。因此已經超越了自然,并產生了“文學性”意蘊。縱觀中外美術發展史,借助文學精神塑造藝術形象的美術作品在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對文學的漠視,文藝復興以來,以庫爾貝、塞尚為代表的美術大師們徹底否定了“文學性”傳統繪畫,主張繪畫擺脫文學性和情節性,充分發揮繪畫語言表現力。如今的畫家們開始注重自我感覺的表現,極力擺脫繪畫中“再現”因素,美術的教育功能逐漸喪失,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性”寫實主義繪畫受到猛烈的沖擊,文學性的美術作品正以較快速度衰減。可見,繪畫一旦脫離文學性的影響,便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走向了純藝術的繪畫形式了。
二、中西方的文學性繪畫
現在的人們要研究和了解遠古人類的生活等各個方面情況,都是通過巖畫所“記錄”下來的畫面分析推斷的,比如中國廣西的花山壁畫、歐洲西班牙的洞穴畫,這些巖畫是在文學出現之前產生的,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了原始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在這時期,它已不可避免地成為文字的代用品。
所以,此時的繪畫本身就具有繪畫和文學的雙重性。
根據西方繪畫歷史,“文學性”的繪畫發端于公元前5世紀至4世紀古希臘時期這一階段。[2]
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成為古希臘繪畫、雕塑中的主題,希臘美術無一不取材于希臘神話。15世紀,西方美術以提香、卡拉瓦喬、戈雅、倫勃朗為代表的畫家不斷擴展繪畫的主題性內涵,使繪畫中的“文學性”逐步發達起來,并走向成熟。
特別是18、19世紀,這時期的繪畫造型技法已經相當成熟,光影效果十分了得,文學性的美術作品達到高峰,作品絕大多數也都是取材于宗教文學作品,此時產生了諸如《最后的晚餐》《創世紀》《圣母的婚禮》等一大批杰出的美術作品。
盡管繪畫不能像小說、劇本那樣完整地表達一個故事情節,但它還是可以在一個平面以最大可能表現一定的情節故事。古代的許多輝煌的美術作品就充分證明了“文學性”與繪畫這種相得益彰的關系,比如19世紀的代表人物大衛創作的取材于古羅馬歷史《荷拉斯三兄第之誓》以及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取材于但丁的《神曲》而創作的《但丁與維吉爾》,都在強調繪畫的文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性。[3]
然而,庫爾貝主張繪畫要擺脫“文學”的依賴,并向現代繪畫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19世紀法國的馬奈、塞尚一起把繪畫中“文學性”徹底否定了,最后產生了現代藝術。如果說前期的繪畫史是繪畫和文學在某種意義上的結合的話,那么庫爾貝和塞尚是“文學性”繪畫的終結者,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過,西方繪畫中“文學性”是任何其他的藝術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也許現在的它正醞釀著另一個輝煌。
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繪畫同西方繪畫的發展歷程一樣,我國繪畫也經歷了一個“文學性”的發展過程。中國遠古繪畫以崖壁畫為主,基本是再現原始人狩獵、耕牧活動、巫術祈禱等活動場面??梢?ldquo;敘事狀物,寄托情感”是我國早期美術作品的主要功能,這時期的巖畫本身就有著“文學性”的一面。另外,繪畫與文學最緊密結合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中國的象形文字,它的文學特色就不用說了,這也進一步說明“書畫同源”的道理。我們的墻上繪畫歷史悠久,美育功能比較齊全,繪畫題材大多以宗教故事為主,佛教故事居多,如全國各地的壁畫。“文學性”在中國繪畫中也是文學敘事性和寫實主義手法,這種繪畫的“文學性”在唐代隨處可見,如畫家閻立本的作品《文成公主降蕃圖》《步輦圖》和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都是畫家運用富有概括力的手法寫情節,以生動的形象表現了生活。雖然中國繪畫講究“以形寫神”,但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占主導地位,例如早期佛教畫中的人物形象多以裸體為先,再賦予衣褶的變化,體現了古代畫家對于體積的認識。自唐末以后,宋代山水畫和花鳥畫躍居具有比較明顯的文學性特點的人物畫之上,中國繪畫的文學性也逐漸被描繪自然景物的題材替代。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究意在筆先和造型上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4],借物抒情,具有獨立的審美意味。
中國繪畫正是由于自身的獨特特點才形成了與西方繪畫完全不同的藝術語言和審美意識,并以詩書畫同時出現在繪畫中,體現出比較明顯的文學性。
不可否認,中國繪畫未來也將是輝煌與衰落并存,這與文學藝術高潮的到來有關。
三、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