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過欣賞音樂、課堂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學習興趣
在講授《詩經•蒹葭》時,筆者先給學生播放了鄧麗君的《在水一方》,歌詞如下:“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聽完歌曲后,筆者又詢問學生的聽歌感受,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是一首非常美的愛情歌曲,很有詩意,也有學生說它的歌詞有重復的特點。
于是筆者乘機啟發學生:“這首歌之所以有詩意,是因為它的意境及歌詞都來源于《詩經•蒹葭》,而重章疊句正是《詩經》的一個特點,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看看二者在內容上有何區別。”通過這樣的導入,很容易將學生引入新課中,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方法還有很多,如課堂討論法。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此種方法在分析欣賞名句時比較適用。例如在欣賞李清照《醉花陰》中的名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時,筆者就采用了討論法。通過討論,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加透徹。這種理解因為是通過自身的思考、想象得來的,因而比教師的滿堂灌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誦讀,真正地體悟詩詞本身的韻味和意境
眾所周知,誦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按照葉圣陶先生的說法,誦讀也可稱為美讀。對于音樂性和情感性都極為突出的古典詩詞而言,只有通過誦讀,學習者才可以真正體會其中的情感、節奏和意境。試想,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思,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自信,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婉,辛棄疾“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的英雄喟嘆……凡此種種情感,不讀、不誦,如何體會得出?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特別重視和運用這種方法。在具體形式上,誦讀可以分為三類:名家讀、教師讀、學生讀。在搜集備課資料時我們會發現,很多經典的古典詩詞都有名家(如著名播音員夏青、喬榛)朗讀的版本。
名家的誦讀相比教師而言,發音更清晰準確,感情更充沛,因此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做示范誦讀。教師誦讀的現場感較強,如果自身的發音清晰、標準,感情拿捏到位,也可以給學生做示范。在誦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名家示范還是教師示范都只能起到引導作用,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在示范誦讀后,教師應安排學生采取多種形式自讀,并在課上檢驗誦讀效果。同時,強調誦讀也并不排斥教師的講解,畢竟誦讀法的有效運用必須建立在學生理解詩詞內容的基礎上。
三、采用專題講授法,將同類詩詞放在一起講解,通過對比欣賞,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
在古典詩詞教學中,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以使用專題講授法。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石耿立、董業明主編)教材選了這幾首詩:《詩經•蒹葭》《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有所思》。嚴格來講,《詩經•蒹葭》《有所思》是愛情詩,《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是思婦詩;而寬泛地講,三首詩都可以歸為婚姻愛情詩一類。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詩歌,筆者采用了專題講授法。《詩經•蒹葭》前面已提到,這首詩講述一個小伙子傾心于一位“佳人”,苦苦追求但卻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了她。其描寫的正是人在戀愛初期情感的朦朧之美。漢樂府民歌《有所思》則采用自述的方式,寫出了人在戀愛期間的種種想法,把女子的那種百轉千回、復雜多變的思想變化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
在講《有所思》時不妨與另一首情詩《上邪》結合起來講。曾有人提出《有所思》與《上邪》本是一篇,只是后來因演奏時的需要才被割裂為兩篇。從內容上看,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很顯然,《有所思》中的女主人公在聽聞愛人背叛自己,經過反復的思想斗爭后,又舊情難忘,最終選擇相信自己的愛人,并發下誓言“: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如果說以上幾首詩寫盡了人在戀愛時的種種情形,那么《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則寫了婚后的情感生活,抒發了一位女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這樣的專題講授,不僅能使學生對詩歌產生較大的學習興趣,而且使用對比教學法也使學生對詩歌所蘊含的情感韻味理解得更加透徹,提升了教學效果。
四、總結
總之,在大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重策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劉潔 單位:菏澤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