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工程就業分析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2008—2011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四年制畢業生124人。研究材料:2008—2011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四年制畢業生就業工作情況。研究內容:2008—2011屆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流向:①就業單位層次及留校情況;②就業地區分布;③就業流向特點。
二、就業現狀
(一)就業單位層次及留校情況
4屆畢業生到縣級及以上的醫療單位占53.2%,就業于企業單位占29.8%,考研占13.7%。
(二)就業地區分布
畢業生在四川省88.7%;重慶市6.5%;廣西、甘肅、山東、浙江、福建、江西分別為0.8%。瀘州醫學院2008—2011屆生物醫學工程畢業生就業流向呈“三高一中”的特點:一次就業率高,達100%;就業單位層次居中,到縣級及以上的醫療單位比例高(占53.2%),到企業單位的比例居第二(占29.8%)。考研占13.7%,而到區級醫療單位為0,這正符合同學們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工資待遇、事業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的重要原因。就業地區在成渝兩地比例高(川內就業的比例88.7%,重慶市6.5%),川外就業比例為4.8%(廣西、甘肅、山東、浙江、福建、江西分別為0.8%),隨生源地的擴大、同學擇業觀念的變化及川內就業壓力的增大,到川外就業的比例可能有增高的趨勢。從事醫療衛生工作比例高(70.2%),說明同學在多年來的醫學教育中樹立了牢固的使命感和強烈的專業意識。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到企業發展、自主創業,這符合時代的發展潮流和社會熱點,這一比例比臨床醫學本科生從事非醫專業的比例明顯增高,說明這一專業的學生就業的領域比后者寬。
三、建議及對策
人才質量的高低,是關系學生是否能順利就業的關鍵。首先,在辦學觀念上由“以顧客需求為中心“轉向主動開發未來市場,培養出未來市場需要的超前人才”。這是從傳統的被動適應市場到主動開發市場的飛躍。其次教學體制要改變在傳統的專才教育模式下的專業老化、學科單一的弊端,進一步淡化專業差別,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創業創新意識,幫助學生構建開放的知識結構體系,為學生的修身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1]。就業指導工作作為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的中間環節,是學校聯系社會的重要紐帶和窗口,對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前途和聲譽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重視就業意向,進一步做好就業指導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應將就業指導貫穿到大學教育的始終,而不能看成是畢業生的一項應急性工作,要從低年級開始指導學生為實現自己的就業制定具體可行的計劃,擬訂職業方向,高年級圍繞這一計劃培養各種技能,提高基本素質并不斷進行修訂,畢業時注重就業政策和技巧,從而避免擇業過程中的盲目性、從眾性和無序性。在具體就業指導中應加強示范引導,完善推薦機制,認真審定推薦材料,及時公布就業信息,介紹面試技巧,將更多的優秀畢業生推向市場,并重視畢業生信息反饋與社會評價,學校要不斷根據社會需要和要求,建立一套系統的畢業生跟蹤調查活動制度,掌握大量的畢業生需求信息,培養適銷對路的合格人才,達到學生、用人單位和學校三方滿意以及“學以致用,人盡其才”的就業目的[2]。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