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業經濟SWOT研究
1引言
綠色農業具有兼顧農產品品質與產量,市場前景廣闊,產品目標和質量標準明確,注重人與自然、農業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特征,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最佳模式選擇。發展綠色農業,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確保農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民致富,有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2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
2.1綠色食品工作體系基本建立
目前,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委托的地方綠色食品管理機構有42個,其中省級35個,地市級7個;各省委托的地市管理機構180個、縣級管理機構840個。全國各級管理機構現有人員約2400人。全國共有綠色食品環境定點監測機構71家,產品定點檢測機構38家。綠色食品專家隊伍由全國各地超過70個專業的439名專家組成。
2.2綠色農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截至2009年,全國共認證綠色食品企業2297家,產品5865個。全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企業達到6003家,比2008年增長2.3%,產品達到15707個,比2008年減少1.7%。綠色食品糧油、蔬菜、水果、茶葉、肉類、水產品等主要產品產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總量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綠色食品年銷售額達到3162億元,比2008年增長21.8%,出口額達到21.6億美元,占全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6%。綠色食品種植業面積達到127萬hm2,約占全國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達到263家、1090家,分別占30%和20%。綠色食品產品質量年度抽檢合格率達到98.8%,比2008年提高0.4個百分點。
3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
3.1我國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優勢分析
3.1.1資源環境優勢
發展綠色農業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是良好的環境質量。選擇綠色農業生產基地時,要求周邊一定的距離內無污染源,農田大氣、農田灌溉用水、農田土壤均符合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的質量標準。我國國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綠色農業所需的資源環境條件。尤其是在西北地區,土地資源豐裕,地形地貌多樣,物種資源異常豐富;同時工業污染相對較輕,擁有廣袤的天然草場,是生產綠色農產品的理想場所。
3.1.2產業開發管理模式優勢
按照“保護環境、安全消費、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理念,我國創建了“以技術標準為基礎,以質量認證為形式,以標志管理為手段”的綠色農業開發管理模式,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管理經驗。目前,已構建了一套“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形成了由各級綠色食品管理機構、環境監測機構、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組成的工作系統,建立了涵蓋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儲運、專用生產資料等各個環節的技術標準體系。
3.2我國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劣勢分析
3.2.1產業規模劣勢
綠色農產品年生產量在全國普通食品年產量中所占比例比較小。綠色食品中7類主要產品(大米、面粉、食用油、水果、茶葉、肉類、液體乳及乳制品),各自在同類產品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只有液體乳及乳制品、茶葉所占比例稍微高,但總體未形成規模經濟優勢和產業化格局。
3.2.2產業布局劣勢
除黑龍江、內蒙古、山東、山西、江蘇、四川、福建、吉林、遼寧等省份及自治區發展規模相對較大、地區集中度相對較高以外,其他地區分布均較為零星、分散,不利于地緣優勢和規模效應的發揮。在綠色農業布局上,也沒有制定統一的規劃,各地區、各企業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3.2.3產品結構劣勢
綠色食品產品總量少,結構不合理,品種較為單一,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從產量上看,我國2010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4641萬t,比2009年增長2.9%。其中,夏糧產量12310萬t,下降0.3%;早稻3132萬t,下降6.1%;秋糧39199萬t,增長4.8%。油料產量增長2.7%,糖料下降1.9%。2010年豬牛羊禽肉產量7780萬t,增長3.6%。其中,豬肉產量5070萬t,增長3.7%。從2006~2010年的糧食產量和增長速度來看,雖然每年糧食產量都有所增長,但是增長速度不穩定。綠色食品產品的增長比例也在波動,即結構和品種之間比例還不太協調,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市場上需求量大的畜禽肉類和水產類產品所占比例較小。產品數量偏少很難形成獨特的、強號召力的綠色食品市場,供消費者選擇的空間小,造成消費成本較高。
3.2.4產業組織劣勢
綠色農業戶小、弱、散、亂,整體競爭力不強。在地區分布上,幾乎每個省份都有一定數量的綠色農產品企業,但龍頭企業比重較小,普遍生產規模偏小;產品加工鏈短,初級產品較多,而深加工產品較少;缺乏企業之間的合作與聯系。
3.3我國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機遇分析
3.3.1產業政策
綠色農業是利國利民的朝陽產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均較為顯著,因此政府有關部門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從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專門的官方機構,負責綠色食品的認證和標志管理,并制訂了專門的生產技術標準和法規制度。顯然,在綠色農業發展中,政府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2010年10月18日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推進農業現代化、統籌城鄉發展”被列入了“十二五”規劃的發展目標,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同時,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對“三農”發展高度重視,對其發展有輔助作用。
3.3.2綠色貿易壁壘
隨著關稅水平不斷下降,關稅對一個國家國內市場的保護作用逐漸降低,各國紛紛轉向非關稅壁壘來實施對本國產業的保護。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技術性貿易壁壘愈演愈烈,尤其是綠色貿易壁壘對于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而安全、優質、無污染的綠色好食品,已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成為有效破除綠色壁壘、增強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一把利器。
3.3.3農業結構調整與西部大開發戰略
我國農業已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結構調整為各地綠色食品開發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綠色食品產業將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方向,必將為21世紀中國農業發展拓展新的空間。此外,目前國家積極推行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加快西部農業的發展,必然為綠色食品的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
3.4我國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威脅分析
3.4.1監管不力
綠色農產品雖已構建了較為完整的質量認證保證體系,但是對于全國地域分散的生產經營主體而言,監管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是非常龐大的,使這一體系顯得力不從心,在認證產品數量仍較為有限的情況下也缺乏開展嚴密監管的內在動力。在實際工作中,綠色食品認證機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前期的考察與標志審批上,對后期的跟蹤監測、檢查與后續管理比較松懈,總體監管不嚴,導致原料生產不符合標準、加工過程及市場流通出現污染等現象,綠色農產品認證標志濫用,超期、超范圍使用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市場秩序較為混亂。
3.4.2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標志的信任度普遍不高。雖然綠色農產品標志建立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安全信息、旨在緩解信息不對稱的認證標識制度基礎上,但是,認證標識制度的不完善制約了其功能的正常充分發揮,在緩解信息不對稱方面的作用甚微,故而綠色農產品標志的含金量或真實性遭受眾多消費者的質疑,阻礙了潛在的需求向現實購買力的轉化。其次,綠色農產品高價位、效用不可感知性,增加了購買風險。而理性的消費者在做出綠色農產品購買決策之前,會充分考慮以下因素:第一,綠色食品價格高于普通食品;第二,綠色食品食用后的效用也無法被消費者立刻感知,無法引致重復購買。上述因素共同造成消費者較高水平的感知風險,制約了對綠色食品的積極選購。
4我國發展綠色農業經濟的對策建議
4.1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這成為一些發達國家設置貿易壁壘,阻攔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借口。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破除國外綠色壁壘的根本途徑。第一,實施和推廣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規定糧油、蔬菜、水果、茶葉、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基地的質量安全水平達到國際標準。這對促進我國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環保將發揮積極作用。第二,通過農產品生產、檢驗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質量認證體系,加強動植物防疫體系,特別是要加強綠色農產品的認證工作。第三,農產品出口生產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努力建立綠色農業生產體系,大力發展有利于環境優化的產品,要把生態環境作為主要農產品生產要素和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4.2建立健全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宏觀管理體系
第一,完善法律保障機制。為農產品出口企業出口提供法律保護,將農產品出口納入市場化、法治化軌道。第二,加強農產品出口的宏觀管理。改變農產品生產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和綠色產品意識差的觀念。國家主管部門要從宏觀上統一管理和協調農產品生產活動,引導農產品生產企業向綠色產業方面發展。第三,建立農產品出口企業服務機構,如建立農產品貿易商會或行業對外貿易協調會等。當我國出口產品在國外遭到不平等待遇或遭受綠色壁壘時,由商會或行業協調會組織相關企業應訴。
4.3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體系并與國際接軌
農產品出口企業應主動參與國際認證,認真研究和跟蹤國際標準,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目前,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認證主要為HACCP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產品質量認證主要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我國應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提高我國農產品認證水平,盡快與國際接軌,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除此之外,還要加快綠色農產品和食品標準的制定和執行,以加強我國農產品出口竟爭力。應加強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推動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的升級,加速與國際標準化接軌的進程。同時,應做好農產品貿易壁壘防御體系的建設,農產品貿易壁壘防御體系是突破綠色壁壘的重要手段。
4.4抓好農產品信息服務工作,建立綠色壁壘預警機制
信息服務跟不上成為阻礙農產品出口的瓶頸。近幾年,其他國家多次以技術壁壘或綠色壁壘為由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使企業遭受嚴重損失。由于信息不靈,山東、浙江、江蘇等省的企業近幾年在出口農產品到日本時吃了大虧。所以,政府要建立權威性的網站,通過廣泛收集國際市場信息,認真加以篩選,為農產品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同時,應當抓緊建立有關國家貿易壁壘的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動態數據庫,及時提供各國外經貿政策變動情況和綠色壁壘情況,以便企業及時制定對策,為突破農產品綠色壁壘,使我國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創造條件。
4.5改進農產品出口策略,減少貿易摩擦和爭端
從長遠看,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應主動改變過于集中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格局,分散農產品出口流向。同時,還要采取出口產品多元化和時間均衡化的做法,避免因產品品種少和時間集中給進口國帶來的市場壓力。另外,要調整農產品進出口結構,合理增加農產品進口。當前農產品國際貿易問題是每個國家關注的焦點,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依存度逐漸增大。既要擴大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又要適當增加國外具有競爭優勢產品的進口。我國土地資源有限,可以合理增加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這樣既可以減少外國采取措施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又有利于我國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也有利于資源合理配置,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可以相信,隨著我們對綠色農業經濟認識的不斷深化以及制約我國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的各種制約因素的不斷破除,我國綠色農業經濟必將獲得更好的發展。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