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教育與新鄉村建設的關聯性
一、高等農業教育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1?高等農業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綜合素質偏低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新型農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高等農業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這是高等農業教育對新農村建設的直接促進作用。當前,作為高等農業教育實施主體的農業高校無疑應該成為培養新型農民的主渠道,并應通過構建有效的運作機制,將學歷教育和多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結合,高層次人才培養與普通農民培訓結合,搭建起高等農業教育通向農村的多元化渠道,多層面服務于農村。
2?高等農業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支持
高等農業教育是科技知識傳播和生產的主要陣地。高等農業教育通過學歷教育和多種形式的非學歷教育,將科技知識傳播給各層次農業人才。同時,高等農業院校充分利用人才和知識密集的優勢,針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優先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展開協作攻關,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把大量的科研成果、新品種、新技術,通過各級農業科技推廣部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農民的增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高等農業教育除了在知識的創新與傳播中發揮作用外,還通過參與建立高新技術園區、示范基地等方式把學校中的新科技成果推廣到社會中去、推廣到廣大農村,成為整個社會的財富。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科技進步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必須著眼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科技部表示,“十一五”期間將把農村科技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增加農村科技投入,將工業領域和農科領域的經費比例從原來的7∶3調整到5∶5,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863”計劃和“973”計劃等主體計劃中,都要向農業領域傾斜。隨著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實,高等農業教育將不斷地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越來越豐富的科技成果。
3?高等農業教育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是農村脫貧致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需途徑。高等農業教育一方面可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將可持續發展知識及觀念逐漸普及到其可以影響到的相關人員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可持續發展意識,并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高等農業教育應立足本地,根據地方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實際需要,向農民傳播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改善自身生活狀況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使農民有意識、有知識、有能力從事多種經營,從而逐步改善農村產業結構。
4?高等農業教育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新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條件。隨著農業由傳統走向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的范圍和領域也發生了變化。高等農業教育不僅著眼于農業生產的中間部分,著重于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收獲等技術性問題,而且也關注產前、產后的系列問題。高等農業教育著眼培養的新型農民不僅要懂農業生產,還要懂銷售、經營和管理。高等農業教育的綜合化將大大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市場意識,擴大農民的從業范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可以擴大農民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從而也就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5?高等農業教育促進農村文化發展,更新農民觀念
在農村文化建設中,高等農業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效。只有大力發展高等農業教育,傳統農民才能逐漸轉變成為具有現代意識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新型農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高等農業院校可以通過“三下鄉”、流動圖書館、科教電影、農業技術講座等服務活動和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遠程網絡教育等培養農業人才,直接作用于農村文化的主體———農民,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更新農民思想觀念,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改良農村文化生態環境。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高等農業教育的要求
1?要求高等農業教育轉變觀念,適應三農的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過程中,傳統的農業正在逐步變化為“新型傳統農業”與完全意義上的“現代農業”,其中前者主要泛指以新型技術改造提升優化升級的傳統農業,主要體現為量的變化,后者則是因農業技術革命所產生的新型農業,是一種質的變化;傳統的農村正在逐步發展變化為新農村與城鎮;傳統的農民也正在發展變化為新型農民和市民。外部環境的改變要求高等農業教育觀念的轉變,如果抱殘守缺、不思進取,不把握、不順應三農發展變化的新要求,高等農業教育將會迅速走向社會的邊緣,進而喪失發展和生存的空間;反之,轉變觀念,順應變化,特別是充分利用國家一系列重農惠農政策和科教興農的重大舉措,高等農業教育就會贏得新的機遇,迎來光明的未來。[1]
2?要求高等農業教育擴大規模,調整層次結構,滿足新農村建設的人才需求
大量科技人員和農民素質的普遍提高是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要。正是由于我國農村科技人員缺乏,農村勞動力文化層次較低,才使得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現代化難以實施。為此,建設新農村要求高等農業教育必須擴大規模,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使教育走向廣大普通農民。當前,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層次結構以本科為主。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大量需要的是接受過專科層次教育的實用型人才。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專科教育在高等農業教育層次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嚴重不足,專科層次技術人員的缺乏制約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和轉化,因此,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擴大專科教育應該成為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戰略重點。
3?要求高等農業院校調整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提高服務三農的能力
高等農業院校應樹立現代大農業教育的觀念,根據“厚基礎、多方向、寬口徑”的原則設置專業,有計劃地建設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改造傳統專業,并增設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新專業。要改革過去農業院校學科專業片面注重農業內第一、二產業的傾向,大力加強農業第三產業學科專業建設,組織科學研究,培養運銷、倉儲、加工、交易等農用商業人才。要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市場化的趨勢,瞄準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整合學科專業。[2]
4?要求高等農業教育調整布局結構,與農業經濟發展布局相協調
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布局在中東部地區較為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相對薄弱,且大部分高等農業院校過分集中在直轄市或省城。高等農業教育這樣的布局結構首先從地域上就拉開了高等農業教育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距離,不利于其功能的發揮。因此,從中央到地方應認真調研,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和需要,積極調整高等農業教育的布局結構,以適應各地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的需要。
5?要求高等農業教育創新服務社會機制,增強輻射三農的功能
高等農業院校要走進農業、走進農村、走向農民,發揮強大的輻射三農功能,更好地服務三農,要求高等農業院校必須創新服務社會的機制。農業院校應通過組建、利用技術中介,尋求科技和經濟結合的最佳切入點,打通科技通向農業經濟、進入市場的渠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要實行開門辦學,為三農提供技術服務、信息服務、成果孵化服務和技術培訓服務;要協調學校、企業、市場、政府間的關系,整合各種資源,增強農科院校輻射三農的功能。要通過興辦農業科技園、組建各種咨詢服務機構、遠程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種形式,實現學、研、廠(場)一體化發展,構建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總之,高等農業教育只有厘清自身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關系,主動轉變,主動適應,才能實現自身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贏。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