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視角下的月亮灣的笑聲解析
電影《月亮灣的笑聲》圍繞著一個“文革”故事展開敘述,影片內容由三次新聞采訪報道構成,講述了農村老漢江冒富的生活因為新聞報道而發生巨大的轉變,從而揭示“文革”時期中國新聞事業是如何一步一步影響著底層農民的生活。
(一)第一次新聞采訪
江冒富是月亮灣村的一個農民,他憑借自己種果樹的才能使生活過得比其他村民富足,這原本是值得驕傲的現象卻被村民們冠上了走資本主義道路帶頭者的頭銜,遭到了村民們的鄙棄,甚至還牽連兒子貴根難找對象,貴根原本要和蘭花結婚的事告吹了,蘭花的父親連收去的彩禮也退還給他們。冒富經過千辛萬苦才說通媒人幫忙介紹兒子與翠屏村的周嫂認識,可是貴根卻仍舊看上了前去周嫂家就醫的蘭花,兩人還開始了地下愛情。正當江冒富為兒子的婚事煩惱時,他與兒子的生活因為《江南日報》的采訪就此發生了轉變,報社接到政治任務要對林彪進行批判,需要到農村尋找民富的例子,以此來辯駁林彪提出的關于國家雖富裕了,但農民的生活依舊貧窮的言論。于是記者找到了月亮灣村的江冒富,在對他的采訪都是依照議題進行,采用誘導式的方法對冒富進行提問,為了凸顯農民江冒富生活的富足,記者不僅讓江冒富穿上新衣,對他家里的擺設物品也作了造假的安排,把鄰居的收音機、縫紉機等都搬到冒富家里,然后照下了照片為證,在隊干部的協助下完成了采訪任務。而后,一篇以《今不如昔》為標題的通訊報道被放到《江南日報》的頭版上,江冒富成為政府用以辯駁“國富民窮”論的證據,由此而成名,兒子與蘭花的婚事也被蘭花的父親認同。
(二)第二次新聞采訪
但是好景不長,因政治變化的需求《江南日報》的記者對江冒富進行了第二次采訪,這一次他們的任務是以“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名目來報道江冒富,將他作為反面例子來批判。對于這樣的轉變,隊干部一下子難以理解,于是記者給予了這樣的答復:這是上級領導的命令,為了配合形勢需求來變化,這與之前登報贊揚是一回事,這次對他的批斗采訪也是為了政治形勢所需。只是被采訪的江冒富還不明白事情的真相,面對第二次的采訪江冒富依舊興高采烈地接受,而且還熱情款待記者,讓其品嘗新收獲的橘子,但這一次江冒富的盛情得到的是記者冰冷的回絕,記者拍完照片之后一刻沒停留地走了。沒多久,一篇《看,江冒富是怎樣變成資產階級暴發戶的》新聞報道出現在了《江南日報》的頭版頭條上,這一次江冒富是作為被批判的對象而存在,此后江冒富成為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反面人物,以改造的緣由將他關在牛棚里,對他進行批斗。而更悲劇的是,月亮灣村在收到這張報紙的那天恰好是江冒富的兒子貴根與蘭花結婚的時候,蘭花的父親慶亮看到江冒富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因而又反對女兒與貴根的婚事,貴根的婚事再一次被告吹。而不明緣由的江冒富還不知道自己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他只能悲憤地吶喊,卻找不到合適的道理來解釋,第二次的新聞采訪給江冒富留下了沉痛的回憶。
(三)第三次新聞采訪
時事變化無常,隨著“四人幫”被趕下政臺,中國又開始走全新的發展之路,投入到改革與建設的進程中。新時期,中共政府提出了新的農村政策,鼓勵農民開展副業,走集市貿易的發展道路,以提高生活水平,實現生活富裕的目的。此時,江冒富的兒子貴根順應時政要求,開始大力開展副業生產,希望通過這條道路使家里實現致富的愿望。貴根告訴他的父親江冒富可以大膽去干,因為報紙上就是這么提倡的,但江冒富聽到這是報紙上說的,回想起自己曾經就是因為報紙的采訪報道而經歷了被批斗的艱苦遭遇,自此以后他選擇不再相信報紙上的一切。但貴根并不認同父親的看法,他選擇相信報紙,并積極地按照報紙的提倡發展副業,他在果園試驗場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引起縣里領導的關注,于是在領導前來月亮灣村檢查的同時,《江南日報》第三次來到江冒富家中進行采訪報道。記者向江冒富致以誠摯的道歉,對因第二次采訪報道給江冒富帶來的傷害表示深深的自責。而這一次的形勢變化也給江冒富帶來了生活的新希望,江冒富的兒子貴根終于可以了卻他的婚事,在影片的結尾蘭花的父親慶亮也向江冒富表示歉意,同意了女兒蘭花與貴根的婚姻,使兩個有情人終于如愿以償地在一起,完美的結局終于為影片增添了歡喜的色彩。
月亮灣村的農民江冒富他的生活因為三次新聞采訪而經歷了跌宕起伏的變化,而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文革”時期新聞媒體被政權所操控,成為政權殘害普通民眾的工具。在電影《月亮灣的笑聲》中,《江南日報》的記者也是身不由己,他們必須服從上級的命令,依據形勢需求對月亮灣村的江冒富進行了三次有目的的新聞采訪,這些看似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采訪報道,實質就是為了完成政權下達的任務,并且在某些方面為了完成任務而造假,不但使新聞報道出現失實的問題,而且對農民江冒富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此,我們通過影片將深入探究造成這種失真新聞報道狀況的內在根源,這與“文革”時期的黨報體制有密切關聯,而這種黨報體制是根據我國戰爭時期的國情來設定的,在當時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是它沒有再根據我國國情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致使后來成為政權操縱的工具。在戰爭時期,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極大的限制,無論是資源上還是技術上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為了更好地利用新聞媒介為中國共產黨服務,政黨領導對新聞報道制定了嚴明的紀律,采用軍事化模式來管理新聞事業的發展,要求新聞媒體必須為政黨所用,成為政黨宣傳政策思想的喉舌,必須遵從黨性、群眾性、戰斗性、指導性四個原則,其中遵循黨性原則是最主要的要求,政府領導對黨報有絕對的領導權,這些都是構成黨報體制的基本內容,到了延安整風時期,黨報體制的規范化、操控化更是達到了高潮階段。這種黨報體制在戰爭時期確實有利于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有利于將黨的思想、決策分布到各個革命根據地,有利于黨的統一管理,但是這種體制在四人幫掌握政權后,其良好的性質便發生了嚴重的扭曲。電影《月亮灣的笑聲》里隊干部不明白記者的第二次采訪與第一次有著這樣大的天壤之別,將老實本分的江冒富一下子就扣上了“資產階級暴發戶”的批判高帽,可是當他聽到記者說這是上級領導的命令時,也就無奈地選擇繼續協助他們制造假新聞。
雖然江冒富無辜受冤,但是他也只能默默忍受這無理的冤屈,絲毫沒有辯解的機會與權利。這種不合理的新聞體制在和平時代注定會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傷害,這種只對上級負責而不顧底層民眾生死的新聞體制早已缺失了新聞媒體維護公正、暴露強制現象的職能。導演通過這部電影來揭示“文革”時期新聞體制的弊端,借此來建議黨的領導需要依據國情與時發表展來改革新聞體制,使其更好的發揮為人民服務的職能,以確保人民群眾享有新聞權利。在和平時代,新聞媒體不僅是傳達上級決策與意志的工具,同時也應該是幫助廣大民眾向黨傳遞民意、反映民情的幫手,而不應該像電影中揭露的那般,為了完成上級領導的命令新聞報道只依據形勢需求來制造新聞,任意更改農民江冒富的實際生活狀況,最終給江冒富的一生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傷痛,這種傷害不僅影響著江冒富一家的現實生活,也給他們造成了精神與心靈的創傷。如今,我們回過頭觀看《月亮灣的笑聲》,不再是單純的欣賞電影中那略帶詼諧幽默的劇情,而是需要反思影片中的新聞敘事。淳樸的村民江冒富原本可以過著幸福、安逸的生活,但是自新聞媒體介入后,他及其兒子的生活便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次的新聞采訪將他塑造成一個農村致富的典范并加以宣揚,而第二次的新聞采訪卻又將他打下了地獄般的生活,成為資產階級暴發戶的批判對象。也正是這兩次的新聞采訪使江冒富兒子的婚事經歷了跌宕起伏的變化,又是悔婚又是重新贊成,幾經周折,終于在第三次新聞采訪的時候落下了圓滿的帷幕,不僅平反了江冒富所受的冤屈,而且也使他的兒子終于了結了婚姻的大事,從此過上了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人們對戰時新聞體制的批判與反思,可以說這是時代的進步,是我國政治改革的成果。
電影《月亮灣的笑聲》因其記敘了“文革”這個特殊時期的歷史故事,所以這部電影也具備了雙重的社會意義與價值,既揭露了“文革”時期新聞體制的弊端,又對此進行了自我反省與批判。雖然這種反思還只是在表面層次,但這無疑是巨大的突破,這證明了我國社會已開始在各個領域對“文革”時期所犯的過錯進行改正,同時也通過影視作品對這種反思作更廣泛的傳播與記錄,以此起到警示的作用。(本文作者:王曉琴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