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產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
妊娠雖然是育齡婦女的一種生理現象,但在經歷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及哺乳嬰兒等一系列的生理活動之后,均會對心理、生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一旦影響的程度和性質超越正常變異界限,則成為病理性的改變。產后抑郁癥通常是在產后6周內出現,患者主要以抑郁、悲傷、煩躁、沮喪、情緒低落及易激惹等表現為主要癥狀,甚至出現幻覺、自殺等一系列癥狀。由于其病因較為復雜,并且與社會及心理等因素關系密切,因此將會對產婦及嬰幼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程度的危害。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在國外為10%~15%[5],但最新的研究證實,其實際發病率應為0.5%~60.8%[6],亞洲女性的發病率則為3.5%~63.3%[7]。本研究對1 221例產婦進行了評估,結果有151例EPDS評分≥13分,符合診斷標準,發病率為12.36%,與文獻報道相符。
EPDS量表測量指標涉及心境、樂趣、焦慮、失眠、恐懼、自責、應對能力、哭泣、悲傷及自殺。不同的國家研究診斷產后抑郁的EPDS評分標準并不一致,通常在10~15分,而我國較為認同的是EPDS≥13分。故本研究采用EPDS≥13為診斷依據。
目前對抑郁癥的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由于藥物治療對產婦及嬰兒存在一定的不良后果[8]。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著重于探討其他治療的方法。中醫音樂療法是近年來逐步應用于治療抑郁癥的一種輔助療法,它是根據5種民族調式音樂的特性,即宮、商、角、徵、羽,并且結合五臟五行的關系來選擇曲目進行治療。中醫的音樂療法由于其與傳統的陰陽五行思想相對應,并且匹配了時間、空間、情緒及臟腑,因此是一種注重個體化的治療方式。由于音樂是一種能夠傳遞特殊信息的文字符號,通過聲波的傳導,有規律的頻率變化,作用于人體的大腦皮質,對人體多個系統均能產生良好的生理效應,并且通過作用于丘腦下部和邊緣系統來提高大腦皮質的神經興奮性,能夠有效地改善情緒,消除由于緊張而導致的精神心理壓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120例研究對象中,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的年齡、學歷、家庭收入、分娩方式、職業及EPDS評分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組間具有可比性。治療組患者在產后堅持每天30min的中醫音樂療法,在治療后第2周進行隨訪,EPDS評分有所下降,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產后進行治療的4周、6周及8周以后,治療組EPDS評分明顯降低,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中醫音樂療法可以大大改善產后抑郁癥患者的焦慮情緒。
音樂治療在臨床治療中起到了藥物治療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緩解癥狀,調整負性情緒,促進疾病康復。雖然音樂療法被用于治療抑郁癥的時間并不長,但現已被證實在輔助治療抑郁癥方面有良好的療效。由于中醫音樂療法治療方式的特殊性及療效的顯著性,中醫音樂療法將會在今后的產后抑郁癥中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本文作者:韋求艷、李安宙、劉思娜 單位:廣州市番禺區石樓人民醫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