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社會實踐論文
一、社會實踐在思政教育與環境影響中的結合
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和泛化的特點,而正是這種特點,也造成了社會環境越復雜,則高校思政教育難度越大的現象。則高校思政教育的難度也越大。當今社會環境的復雜性主要是由于高速發展的生產力決定的,隨著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和信息化,使得社會矛盾并沒有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減少,,反而社會矛盾更加的激化。而正是這種社會矛盾對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傾向也有重要的影響。學生身處于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思政教育除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應當重視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面對高速發展的社會進程,以及社會信息的泛濫,都使得當今大學生的判斷能力和取舍能力,需要進行強化。而現今許多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已經出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特點,這使得大學生原本的價值觀念出現模糊,并由此迷失自我的現象,這些都是對思政教育的嚴峻挑戰。
二、社會實踐將思政教育與環境影響相結合的途徑
2.1社會實踐中經過創設的“人造環境”
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匯總病不能離開“人造環境”,而“人造環境”也正是學生將來或許所能面臨社會環境的客觀再現。并通過了有意識的選擇和改造,使得社會實踐有目的、有計劃、有輔導。學生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包含著對現實社會環境的選擇、分析和反思的過程,并且社會環境在向“人造環境”轉換的過程中,也脫離了以往環境印象的泛化傾向和模糊性。
2.2社會實踐推進了教育目標的實現
社會實踐能夠將環境影響導向與教育目標相同的方向,并有效的解決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從而推進教育目標的實現。并讓環境影響與思政教育之間相互促進。社會實踐作為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知道的思政教育活動,能夠充分利用環境影響,實現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
三、社會實踐能有效的解決理論與現實相脫節的情況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之中,需要強化理論教育與環境印象的教育合力,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夠緊密聯系實際,并也是思政教育與環境影響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教學目標所在。思想政治知識學習無法解決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問題,學校本身無法替代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學生的理論教育也無法改變學生的生活體驗,因此理論教育自身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并不能解決理論知識與實際現實相脫節的問題,而一味的注重環境影響,也同樣無法解決。面對環境影響的不確定性,如果不能及時的給予學生足夠的引導,學生的現實活動更加根據自發性,并不能幫助學生思想水平的提高。而社會實踐是解決學生理論與社會實際想脫離的最好辦法,理論學習和環境影響都是通過外界信息而作用于學生內心世界的過程,但學生本身的內在基本素質提高,需要學生進行自身的實踐性外,并將思想道德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的加以運用,才能實現主觀到客觀的變化,并更好的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
作者:陶盛陽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4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