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轉變下我國農業發展論文
一、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
1.通過走合作農業之路,實現從分散主體參與競爭向聯合組織參與競爭轉變
現代農業是合作農業。近幾年倡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基本上僅僅局限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合作,其他方面的合作,尤其是跨經營領域、跨行業、跨地域、跨層次的合作,都還是新生事物,必須“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國農業要從分散主體參與競爭向聯合組織參與競爭轉變,就必須像發達國家那樣,逐漸跨過松散型合作發展階段,發展緊密型合作,以緊密型合作占據競爭的主導地位。目前,發達農業國家的合作化農業已經發展有科技服務合作社、農業流通領域合作社、農業互助保險與信貸合作社、農業生產者合作社、各類服務性的合作社等類型,正在向農村建筑、審計、法律咨詢、衛生保健、文化娛樂、消費等方面的合作社發展,普遍出現了跨經營領域、跨行業、跨地域、跨層次的合作組織。所有這些,都是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的。
2.通過走規模農業之路,實現從單打獨斗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向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轉變
現代農業是規模農業。規模農業的基本特征,包括集中、成片、集約、高效等方面。我國的規模農業雖然目前發展勢頭還比較好,但由于土地流出、土地流入、土地產出效益、政策支持等多個方面均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憾,還遠遠沒有達到又好又快的程度。我國農業發展要從單打獨斗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向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就必須在及時出臺鼓勵土地流轉的政策及配套措施,為加快土地流轉和發展規模經營創造良好政策環境的同時,制定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規劃,注重建立土地中介服務機制和土地評估體系,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扶持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加大對農業規模經營的補貼,不斷完善各項配套扶持政策,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3.通過走競爭之路,實現從以產定銷向以銷定產轉變
現代農業是競爭農業。我國競爭農業發展中雖然近些年的競爭意識有所提高,但競爭本領并沒有得到實質性增強。競爭視野還沒有從局部區域轉向全國和全球,競爭手段還沒有從傳統的經驗指導轉向信息引導,競爭方式還沒有從產后推銷轉向產前訂單農業、期貨交易,競爭取向還沒有從“模糊定位”轉向“精準定位”,競爭策略還沒有從產品戰轉向品牌戰。在實踐中,還沒有很好地謀求比較優勢,還沒有很好地發展特色農業,還沒有很好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還沒有很好地追逐高新技術,還沒有很好地拓展內引外聯。我國農業要從以產定銷向以銷定產轉變,就必須按照產品優質化、布局區域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區域布局,通過發展精細農業和設施農業,推動板塊經濟從分散走向集中,依靠建大基地、抓大龍頭和搞大品牌,盡快形成以消費需求為導向、以基地建設為基礎、以標準化生產為抓手、以品牌經營為核心、以現代流通業態為載體、以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為特征的競爭農業發展格局。
4.通過走多功能農業之路,實現從單一凸顯糧食安全功能向講求農業多功能性轉變
現代農業是多功能農業。多功能農業的應有之義,是指現代農業除了應該具有經濟功能之外,還應具有社會功能、政治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多種功能。我國農業要從單一凸顯糧食安全功能向講求農業多功能性轉變,就必須盡快跳出發展農業僅僅是為了穿衣吃飯的傳統思維定式,在確保農業的經濟功能不斷提高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農業應該具有的社會功能、政治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使農業的多種功能持續彰顯,使農業的準公共物品屬性不斷地得到世人肯定,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甚至令人推崇的產業。
5.通過走高科技農業之路,實現從傳統技術與高新技術結合向以高新技術為主轉變
現代農業是高科技農業。高科技農業的應有之義,便是用最新的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或國內領先水平的高新科技武裝農業,并將高新科技融入到農業產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我國農業要從傳統技術與高新技術結合向以高新技術為主轉變,就必須充分認識發展高科技農業的極端重要性,制訂和實施好發展高科技農業的計劃和規劃,千方百計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并制訂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措施,以提高農業科研開發能力、農業技術推廣能力、農民應用科技能力為重點,圍繞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快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積極運用農業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和中低產田,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6.通過走效益農業之路,實現從單一重視農業產量向產量、質量和效益“三兼顧”轉變
現代農業是效益農業。發展成功的效益農業,一定充分合理地運用了現代科技和資源環境,一定實現了各種生產要素組合的最優和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在內的綜合效益的最佳。我國效益農業發展中雖然近些年也一直在倡導追求“三大效益”,但常常以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為主而兼顧不到生態效益。許多地方做到了以市場為導向,但要么沒有做到從資源條件出發,要么沒有以發展生態農業為基礎;要么沒有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要么沒有以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為輔助。農業要從單一重視農業產量向產量、質量和效益“三兼顧”轉變,就必須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的高效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牢牢把握農產品優質化的發展方向,強化農業品牌意識,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一套與品牌農產品相適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和辦法,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經營集約化、生產商品化和產品優質化的現代化大農業,切實提高“三品”(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知名度、美譽度、滿意度、忠誠度等“四度”,使農產品品牌更響亮、更升值,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提高,盡快走出“農業豐—農民窮—生態惡”的逆襲性怪圈。
7.通過走可持續農業之路,實現從資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續生產方式向資源低消耗的永續性生產方式轉變
現代農業是可持續農業??沙掷m農業的核心要義,是在確保農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情況下,能夠為當代人類及其子孫后代持續供給所需要的農產品。我國近些年雖然也一直在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農業,但發展前景和目標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樂觀。從發展前景看,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中人多地少水缺的格局難以根本扭轉,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多種化學制品、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與失調、自然災害和動植物病蟲害猖獗發生等不利局面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對生態和環境的污染有加重的趨勢。從發展目標看,無論是確保食物安全,還是增加農村就業、農民收入和根除貧困以及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我國都沒有圓滿實現這些目標,更是達不到確保的程度,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我國農業要從資源高消耗的不可持續生產方式向資源低消耗的永續性生產方式轉變,就必須堅持以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為重點,切實轉變農業資源利用方式,積極推進農田內循環、種養循環、生物鏈循環、農業外循環等“四大循環”,大力推廣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時、節種、節糧、節能等為主的“八節”農業技術,堅持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強力構建符合“兩型社會”建設要求的農業產業體系和農業資源節約體系。
二、我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
一般來說,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包括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條件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業經營方式轉變、農業組織形式轉變等多個方面的具體內容,要徹底完成農業發展方式的復合型、綜合性轉變,就必須厘清上述每個方面應該努力促成的重點環節。
1.將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作為農業生產結構轉變的重點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不合理,主要體現在農業大省大而不強,合理農業生產結構的上述四個方面還有很大的潛能可挖。尤其是農業產業布局欠優化,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結構的層次比較低。而農業產業布局是否得到了優化,主要體現在能否確保國家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能否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能否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的發展等方面。因此,必須在以下幾個環節狠下工夫:一是培優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圍繞既定的糧食增產目標要求,全面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以鞏固提升高產田為支撐,以打造噸糧田為方向,穩定面積,主攻單產,改善條件,完善政策,提高糧食生產的規?;⒓s化、產業化、標準化水平,實現糧食生產的內涵式發展,扎扎實實建立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二是優化開展農業區域布局。密切結合各地區的主要特點,充分發揮各地區的資源優勢,統籌規劃基礎上合理布局,全力打造包括優質糧食生產核心區、規模高效農業區、綠色生態農業區、現代農業先導示范區、都市農業試驗區等在內的現代農業新格局。三是優先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推行農業清潔生產,推進保護性耕作,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推動農村清潔工程,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態修復治理區和蓄滯洪區的生態補償機制,協調兼顧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促進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2.將加強農業物質裝備,作為農業生產條件轉變的重點
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條件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建設依然薄弱,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還比較小,物質技術裝備水平還比較低,新型農用工業發展還比較慢,甚至不少地方還存在“靠天吃飯”的嚴峻現實。農業物質裝備條件差,不僅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礙,而且已經成為我國走好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制約因素。而農業物質裝備是否得到了加強,主要體現在能否確保水利設施完好無憂,能否使中低產田得到全面改造并建成了占耕地總面積50%以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否大大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等。因此,必須在以下幾個環節狠下工夫:一是夯實水利設施建設。在制定科學規劃的前提下,分門別類地加強大型、中型、小型、微型水利設施建設,國家承擔大型水利樞紐建設費用,省市區承擔中型水利設施建設費用,用靈活的激勵政策調動社會閑散資金參與到小微型水利設施建設中來,不斷增強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及水生態安全的保障能力。二是夯實高標農田建設。盡快完成糧食生產核心區的中低產田改造,盡力向高標準農田傾斜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盡量多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盡快實施糧食增產田間工程,盡早建成規模經營、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三是夯實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與土地流轉和開展規模經營相適應,著重發展大中型、多功能農業機械,實施糧食生產機械化推進工程,推動農機裝備結構升級,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率,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
3.將提升農業科技含量,作為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點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不給力,主要體現在許多地方仍然在沿襲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而許多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與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相悖。與現代農業相配套的現代化生產方式,講求的是能將資源、技術、管理等先進生產力要素優化組合起來,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力。尤其是在知識農業背景下,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必須是在高新農業科技引領下,不斷地由“平面式”“自然式”“常規式”“單向式”“化學式”向“立體式”“設施式”“生態式”“綜合式”“生物式”發展。而農業科技含量是否得到了提升,主要體現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能否得到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能否得到健全,現代種業能否得到快速發展,新型職業農民能否得到快速培育等。因此,必須在以下幾個環節狠下工夫:一是強力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好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完善農業科技人才政策,維穩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強化包括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在內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打造數量眾多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和綜合試驗站;強力實施國家糧食核心區科技支撐專項,力爭在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農產品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二是強力建設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按照強化公益性、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建立職能明確、設置合理、布局優化、運轉協調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快建設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等公共服務機構,鼓勵經營性農技服務組織以及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三是強力建設現代種業。整合種業科研資源,建立新品種選育聯合攻關科研平臺,提升小麥、玉米超高產新品種選育及超級水稻新品種開發等種業發展的科技創新能力,打造國內外頂尖的種業集團。四是強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借助“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農業勞動力培訓項目,將全職務農,勇于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承擔責任的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民經紀人、專業合作社創辦人等實用人才,盡快培育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使他們成為促成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脊梁。
4.將振興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重點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農業經營方式尚不理想。這主要體現在:真正的集約經營還沒有完全實現,粗放經營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許多地方還在賣原糧、賣原棉,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當薄弱,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還不發達,亟待發展壯大和振興。而農產品加工業是否得到了振興,主要體現在食品工業能否得到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能否得到大力培育,市場流通體系能否得到大力健全等。因此,必須在以下幾個環節狠下工夫:一是發展和壯大食品工業。各地可依托區域內的優勢農產品,大力發展和壯大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業,大力開展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創出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拳頭產品,培植果蔬、油脂、調味品、休閑食品等高成長型行業,促進結構升級,逐步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二是發展和壯大龍頭企業。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等原則,支持農副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尤其是鼓勵大型和特大型農副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其品牌優勢、規模優勢及無形資產聲譽建設全產業鏈企業集團。農副產品加工業中的中小食品企業,要引導其集聚發展,培育出特色鮮明的食品產業集聚區,提高食品產業發展的集中度。三是發展和壯大市場流通體系。加大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倉儲設施建設力度,改善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完善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鼓勵各類投資主體通過多種方式建設以統一配送為中心的新型營銷體系。
5.將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為農業組織形式轉變的重點
目前我國農業組織形式的不理想,主要體現在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許多地方“分”而有余,而“統”而不足,聯合經營和統一經營開展相當薄弱,分散經營和分戶經營甚至還占據著主導地位,也影響到耕地的流轉和集中,適度規模經營更是難以開展。而適度規模經營是否得到了發展,主要體現在土地流轉能否得到積極穩妥地推進,合作經濟組織能否得到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否得到加強等。因此,必須在以下幾個環節狠下工夫:一是穩步推進土地的流轉和集中。在嚴格防范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許和鼓勵農民依法、自愿、有償地流轉和集中土地。至于采取何種土地流轉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以是轉包、出租和互換,也可以是轉讓或股份合作。當然,為了順利推進土地的流轉和集中,還需要探索和建立專門針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的退出機制和補償機制。二是穩步推進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和聯合。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如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同時,還要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依托自身所擁有的農產品原料優勢,自辦各種類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尤其是,要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農戶等協作聯合,并建立健全各經營主體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三是穩步推進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我國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必須“兩條腿走路”:第一是健全和完善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所提供的無償的公共服務,第二是發展和壯大社會上經營性服務組織所提供的有償服務。其中,公共服務應以公益性的技術服務作為重點,有償服務應以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季節性、時令性服務為重點。并有意識地引導兩類服務的發展實現時間上、空間上的協同和耦合,盡快形成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
作者:李銅山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4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