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對經濟貢獻分析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增長始終處于高速階段。每年的GDP增長始終保持在年均近百分之十左右,這不僅僅得益于我國的工業計劃增長政策,還得益于我國的農業計劃的相關優惠措施。然而,在近幾年我國學者主要關注在我國工業化角度分析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少有分析農業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隨著近幾年來,出現了有損我國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筆者認為進一步優化我國農業結構,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然而進一步優化我國農業結構,需要我們理清農業發張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本文認為我國農業發張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分為兩類即: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直接貢獻即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產出貢獻,即糧食的生產與供給。而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即:市場貢獻、資本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匯貢獻。本文接下來重點分析以上問題。
一、直接貢獻
農業的發展是國名經濟的基礎,農業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即農業發展對經濟產出的貢獻,即糧食的生產與供給。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糧食總產出從1978年的30487萬噸增加到2014年的60710萬噸,增長高達0.99倍。糧食的人均產量從1978年的317公斤增加到2014年的457公斤,增長了44.2%。自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糧食總產量是大幅度提高,呈現遞增趨勢。我國人均糧食產量也是大幅度提高,呈現遞增趨勢。這都直接印證了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性。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卻呈現一個下跌的趨勢。從2008年的95%跌倒2014年的87%。并且,受人口與耕地的逆向運動及居民食物結構改善的影響,糧食的供求缺口會進一步擴大,糧食自給率還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因此,農業的直接貢獻效應有待進一步增強。
二、間接貢獻
根據相關前人研究,我們可以將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分為一下主要幾個方面,即:市場貢獻、資本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匯貢獻。
(一)市場貢獻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國家政策的優惠,這些都為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和環境。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的個人消費也隨之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990年的585元增加到2014年的11228元,24年間增長了18倍。與此同時,在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結構中,其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農村居民在食物、穿衣等生活必須品方面的支出比重越來越低。而在居住、家庭設備用品以及服務選擇等方面的消費比重越來越高。我們可知,隨著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優化以及貨幣性支出的增加,農村消費呈現日趨的社會化和商品化。農業的發展為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拉動力,農業發展為經濟增長做出來重要的市場貢獻。然而,在當前雖然農村消費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農村的消費結構不斷的優化,但是與城市相比來說,農村消費仍有較大上升空間,農村消費結構仍有空間不斷優化。例如,農村對洗衣機、冰消、空調等較高檔的生活電器必須品使用率仍然很低,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不斷優化,農村居民收入必然會越來越高,農村消費市場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農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會具有越來越強的潛在拉動力。
(二)資本貢獻
在計劃經濟的時期,我國農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源于稅收和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國家通過工農業價格“剪刀差”,從農業部門攫取巨額資金,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改革開放初期,政府雖努力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但是由于改革尚不徹底,在20世紀90年代,“剪刀差”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實際上繼續在加大。據統計,1998年相對于1980年,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增長了近12倍。但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已逐漸消失。此外,從2001年開始,政府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益,我國開始對農村稅費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從2006年開始,國家取消了農業稅,我國正式步入到“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資本資本流向由早期的農村流向城市、農業流向工業,轉化為城市流向農業、工業流向農業。因此,從那時開始我國農業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資本貢獻在減弱,但是其作用不容忽視。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資本貢獻主要是源于農戶儲蓄。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的儲蓄能力也必將會大大增強,并且農戶平均儲蓄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由于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不完善等原因,這一部分農戶儲蓄并沒有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個問題以后是我們應該去解決的。
(三)要素貢獻
農業發展的要素貢獻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首先,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為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2010年城鎮化率已達49.68%,與2000年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個百分點,意味著近10年間有近2億農民涌入城市。因此,農民工作為城市發展勞動力不足的有效補充,已經成為城市產業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業主體。而且,農業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我國重工業中的橡膠工業、化學工業(如硝酸甘油的生產)等所用的原料都來自農業;輕工業中的食品工業、紡織工業、皮革工業和煙酒業等所用的原料也來自農業。可見,農業原料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要素貢獻顯著。
(四)外匯貢獻
農業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變現為:自194年至2003年,我國農產品貿易均為順差,農業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積累了巨額外匯。2004年我國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農業發展對外匯積累的貢獻效應也在減弱,但農產品出口的絕對值仍然保持上漲趨勢。此外,我國出口的紡織品、食品和輕工產品大多以農產品為原料,工業產品的貿易順差效應部分來源于農產品的貢獻。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農產品的貿易順差在減少,但隨著農產品進出口結構的優化,農產品進口的資源效應卻得到了充分發揮。我國農產品進口以國內單產較低的大豆為主,在我國大豆單產僅為1.6噸/公頃,而玉米的單產相當于大豆的3~4倍。2014年我國進口大豆6500萬噸,相當于進口了3600萬公頃耕地,這約占我國耕地總面積的32%,節省了14600億噸水,占2014農業用水量的42%。因此,由此可以在我國當前糧食自給率下降、耕地資源緊張的狀況下,同事又存在對外貿易的巨額貿易順差狀況下,對我國農業產品貿易貢獻的評價也不應該也不必以外匯貢獻為主,一直以外匯為主業是不科學的,我們應該通過農產品貿易結構的調整,充分發揮農產品進口的相關資源效應。
三、結論以及政策建議
(一)相關建議
綜上所述,鑒于農業發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幾個方面的貢獻作用。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針對我國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以及間接貢獻(市場貢獻、資本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匯貢獻)作用,筆者認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還有待遇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如果想充分發揮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效應,我們應該主要關注一下幾個方面問題的解決:
(1)目前我國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在當前的資源環境約束下,科技興農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決定力量,是保證國家糧食長期有效供給的必由之路。政府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科技興農增強農業發展的實力,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充分發揮農業發展的直接貢獻效應。
(2)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仍需要巨大的市場需求拉動。農村市場需求空間巨大,盡管農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較以前大大提高了,但仍遠低于城鎮居民,有較強的開發潛力。切實保障農民收入的長期、有效增加,有助于不斷擴大農村市場、促進農民消費結構升級,從而充分發揮農業發展的市場貢獻效應。
(3)應繼續鼓勵和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充分發揮農業發展的要素貢獻效應。政府應進一步拓寬勞動力轉移的途徑,提高轉移人口素質,做好勞動力轉移的服務保障措施,為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提供條件。
(4)擴大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產品的出口,充分發揮農業的間接外匯貢獻效應。農產品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產品的出口,不僅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巨額的外匯積累,而且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對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應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其科技含量,為非農部門的出口提供質量支持。
(5)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金融服務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因此,應進一步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市場建設,引導農民進行合理投資,從而加強農村資本貢獻效應。
(二)結論
本文主要從我國農業發展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系出發,分析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得出我國農業發展對經濟增長主要的貢獻分為兩類: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然后分別分析這兩類貢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得出了我國農業增長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作用,并分析其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最后我們給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作者:許晨曦 單位:新疆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