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基礎會計論文
一、高職院校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存在的問題
1.會計課程特點導致的問題
(1)會計理論抽象導致難掌握。目前基礎會計課程采用的是借貸記賬法。借貸記賬法隨著經濟生活的發展不斷演化而來,借貸僅僅作為記賬符號,已經失去了其字面含義,相對比較抽象,學生不好掌握。
(2)知識面涵蓋廣導致不理解。部分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基礎會計開在第一學期。基礎會計知識又涉及經濟學原理、金融學、經濟法、稅法等知識,在沒有這些知識的基礎上,雖然基礎會計教師簡要介紹了相關的知識點,但學生還是較難理解。
2.學生接受能力欠缺
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僅有兩年半時間,基礎會計課程教學課時少。筆者所在的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航運2014級新生入學后第一學期即開設基礎會計課程,總共僅自覺性又不夠,課上內容即便聽懂了,課后也沒有加強鞏固。
3.學生不夠重視
由于會計基礎不是非會計專業的專業課程,學生對課程的學習重視程度不夠。加上目前的基礎會計教學大多沒有和學生自身專業相結合的案例,導致學生沒有興趣,也不知道自身完成基礎會計課程對其專業發展及就業有何幫助。這就需要教師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二、基礎會計課程教改建議
1.根據定位調整教學內容
非會計專業的基礎會計課程設置應當讓學生畢業后能夠讀懂會計的相關術語;看懂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并且會使用會計信息做經濟決策。因此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應把課程的重點放在對財務報表的分析利用,適當增加這一章節的課時量和課后練習的數量。
2.根據課程特點調整專業培養課程設置
基礎會計課程可開設在第二學年,在學生已學習了經濟學原理、稅法、金融學等相關課程后,相關知識點更容易理解。針對基礎會計各項原理比較抽象的問題,可引入身邊實際案例以增強趣味性,降低陌生感。
3.根據學生實際全面改革課程
(1)調整課程實施計劃。制訂課程實施計劃時內容酌情減少,難度酌情降低,在有限的課時內爭取讓學生領會基礎會計的主要內容。對于基礎較好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課后習題、單獨輔導等形式使其掌握更多知識。
(2)選擇編排合理,難度適中的教材。目前市場上適用的教材編排上沒有區分會計專業和非會計專業,對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去掉某些章節,或者對某些知識點不要求掌握。如果針對學生的具體專業設計一些行業內的教學案例,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需要各個職業院校針對自身的行業特點,選用相關的案例教學,或者組織教師編寫一些校本教材。
(3)以學生為主體,抓好課程45分鐘。“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深遠,而良好互動的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關注學生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目前基礎會計課程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仍然是主流,很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我們要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因材施教,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教師需要在提高學生興趣方面多下工夫,例如在多媒體課件中引入一些圖標、漫畫、視頻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筆者所在的學院,年輕教師經常參加教務處組織的多媒體課件比賽,對于優秀的作品,可通過教研活動推廣其做法。
(4)理論課程和實訓課程相結合,加深對基礎會計課程的理解。應提高實訓課時在課程設置中的比例,可從綜合實訓、分項實訓和電算化實訓三個方面全方位開展基礎會計實訓課程。第一,綜合實訓可根據專業選擇相關企業的一個月的常用會計業務資料,讓學生完成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整個流程。第二,分項實訓可通過分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例如將班級均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部由老師或學生自行安排會計角色進行實戰演練,完成相應的會計崗位任務。實訓課程中,提供給學生真實的會計憑證、賬頁和報表,老師多媒體示范,演示會計工作教程,學生操作,老師巡堂指導,以學生為主體,才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記憶。第三,在多媒體教室能保證的前提下,在分項實訓和綜合實訓結束后,可安排1~2周的時間讓學生完成各個流程的電算化會計操作,體會實際工作中基礎會計的應用。同時課外練習也可采用軟件輔助,相關軟件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練習的正確率,對于錯題反復練習,達到最終掌握的目標。
(5)改革考核和激勵辦法。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有利于良好學風的形成。目前筆者所在院校學生期末成績由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三部分組成,主要考查學生的出勤、平時作業的完成和閉卷考試卷面成績。平時作業難以杜絕抄襲現象,本人曾在基礎會計課堂練習中采用4種考卷隨機分發的形式防止學生抄襲,但由于采用的是會計從業資格證的模擬題,客觀題為主,仍然發現少數抄襲現象。對學生的考核應采用多元的評價辦法,以修正單一評價辦法帶來的不夠客觀的缺點。課程考核內容不應僅限于知識的掌握,還包括學習態度的評價;課程考核形式不應僅限于期末考試的卷面形式,還應包括演講、報告等多種形式。如此,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程考核達到正向的引導作用。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偏重于實踐,作為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師,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找準課程定位,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不斷思考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對其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羅瓊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4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