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探討
一、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
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存在著很多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農業灌溉用水資源短缺、農田污染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首先,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減少了農業自然資源的總量,土壤中大量的營養成分流失,使原來肥沃的土地變得貧瘠,留給后代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農業灌溉水資源被污染現象嚴重,一些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對農業灌溉用水造成極大污染。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的過量使用,使農業耕地發生大面積板結,致使土壤生態系統功能失調。亂砍濫伐現象導致森林、草地面積不斷縮小,原來的一些青山變為了荒山,蓄水涵養能力降低。農業生態環境是一個綜合多樣性的生態,牽一發而動全身,農業生態遭到破壞會影響多種與之相連的生態物種。
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改善當前農業生態環境
造成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除了人們的環保意識淡薄,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外,生態農業發展投入力度不夠。生態農業雖然在我國發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績,總體來看,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以傳統農業種植模式為主,畢竟千年流傳下來的農耕模式很難一時改變。在當前的生態環境下,需要政府和廣大人民一起努力,大力推廣生態種植模式,改善當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加強法制建設,普及環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雖然我國環境保護工程的開展起步較晚,但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多部環境保護法,使環境治理工作有了法律武器支持。法律的制定就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知法,守法,政府部門要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不斷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環境的強大輿論。輿論宣傳就是為了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環境保護不是某個單位,某個人的事情,是全民參與的事情,鑒于此,要廣泛宣傳生態農業的意義和重要性,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認知水平,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發展綠色農產品。
(二)合理規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立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
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各地區要根據自己的地域特點,因地制宜,發展有競爭力的農產品,避免因盲目種植帶來的供過于求、產品相似的負面影響。發揮生態農業綜合性、多樣性、高效性、持續性的特點,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情況,揚長避短,探索適合本地區的發展道路。例如,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西部山區糧食的種植面積可以適當減少,結合地域特點發展特色農業,不僅發揮了區域優勢,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中部和東北地區積極發揮固有的糧食優勢,多生產糧食,保持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證糧食安全。這樣不同的地區各有所長,實現優勢互補,既提高了經濟效益,滿足了市場,又實現了生態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產布局。
(三)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條件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創新我國農業生態理論與模式,吸取國內外成功方面的經驗,開展理論與模式創新研究,深化我國生態農業科學研究。把現代科學成果與現代農業技術結合起來,建立起良性循環的現代化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我國目前已經開始實施大規模的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的生態建設工程。同時為了切實保護耕地,穩定耕地面積,必須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通過制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對耕地進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經濟、法律、技術等措施,切實保護能適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耕地數量。
(四)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廣科學技術,發展生態農業
我國應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強已有成熟的先進農業技術推廣,定期對農民進行培訓,傳授新的科技知識,培養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注重農業人才的培養,加大農業科研力度,真正提高我國農業的科技水平。
三、結語
生態農業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按照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管理原則,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科學規劃,制定目標任務和措施。要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到首要位置,絕不能以犧牲環境來謀求發展。決策部門要高瞻遠矚,開發立項要慎重,不至被短期利益和經濟效益所迷惑,樹立農業可持續發展觀念,注重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以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作者:郝夢卿 單位:行唐縣環境保護局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