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高等醫學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1美日兩國醫學教育的優點
美國的醫學教育分為“高等醫學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終身醫學教育”三個階段,其體系以精英教育為主要特征。學生先在大學完成四年的本科教育獲得學士學位,之后再進入醫學院學習四年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在此期間,醫學生必須通過全美醫學院校資格認證委員會(LCME)組織的全美醫師執照考試(USMLE)的前兩步考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后,醫學生進入委員會認可的醫院進行臨床實習和技能培訓,再通過第三步考試后,就可獲得全美醫師執照,獲得獨立行醫的資格,但此時只能作為全科醫生在社區或基層醫院開展工作。如果想成為專科醫生,則需申請參加專科住院醫師培訓,在通過相應專科委員會的考試并取得專科醫師資格證書后即可在大型醫院從事專科工作。此時的醫生相當于我國的主治醫師,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收入。全美醫師執照考試堪稱世界上最難的醫學認證考試,如此嚴格和規范的考試,注定培養出的醫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且相比于我國的執業醫考試,其多步考試中既包括了基礎理論和病例分析,又包括臨床技能考試,還設立了醫生向病人問診一科以考察醫生與患者的溝通能力,所以其醫生具備更多的臨床技能和溝通技巧。而且美國的醫生具有極高的社會地位,這也為良好的醫患溝通打下了基礎。日本醫學教育的最大特點是綜合性課程體系的建立。傳統的課程體系以具體的學科為獨立單位開展教學,學科之間缺少關聯,內容多有重復,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而將課程整合之后,各門學科和人體各大系統各大器官交叉深入,比如教授循環系統時將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等學科與心、肺等內容整合講授,使得教學內容得到優化,相關知識得到更詳細的說明,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與應用。另外,日本更注重培養醫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組織學生成立科研小組,跟隨學校的教研室或其他機構的實驗室開展科研見習與研究,還盡可能多地安排他們參加學術會議,使其了解到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日本還開展了醫學情報類課程,即要求老師在正常授課的同時加入國內外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在增長學生的見識的同時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培養其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為未來的臨床或研究工作打好基礎。雖然我國很多院校也開展了整合課程,但是很多只是表面上把幾個相關學科放在一起教授,并沒有達到日本這種學科交融的境地。而且日本醫學教育的學制是六年,有一門課程不及格學生就不能進入下一年的學習,這樣嚴格的規范也是我國所欠缺的。
2美日醫學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1)深化醫學教育體系改革。
醫學教育應當著眼于社會需求、服務于社會需求、滿足于社會需求。如今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我國人口基數大,病情種類繁多復雜,所以需要大量優秀的醫學人才。但是醫學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學校教育,而應當成為終身教育。學生在畢業后接受嚴格的臨床規范訓練,是使醫學生成長為合格醫生的有力保證。目前我國剛剛施行規培制度,醫學生的臨床技能水平依然為社會所詬病,但同時規培期間對學生和教師的需求并沒得到滿足,所以規培制度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間,我國應借鑒歐美、日本等國的先進經驗,消除規培帶來的新的矛盾,使規培真正能滿足學生、醫生、患者等社會諸多角色的需求。我國需要繼續為醫學教育制定長遠的目標與規劃,積極推進科學體系的建設。
(2)促進課程綜合化改革。
課程是醫學生獲得教育的主戰場,若想培養出優秀的醫學人才,就必須重視課程的改革。醫學院走出來的學生不能僅僅是只讀書本,必須得是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目前發達國家的課程設置均趨于綜合化,注重各科之間的銜接、交叉和相互滲透,我國也應當加快課程改革的步伐,各大醫學院校需要多多調研與交流,制定出適合醫學生學習的整合課程,使學生學到更系統更印象深刻的知識。而且學校還應當合理安排實驗課,不能讓實驗課和基礎課割裂開來,讓實驗課加固理論課的知識。另外,在當今醫患矛盾突出的社會背景下,醫學生更應當具備與人溝通的能力,這需要醫學院校增開更多的人文學科課程,使學生具備較高的情商和崇高的醫德,把醫德教育同醫術教育結合起來,以便未來工作時形成人性化思維,緩和醫患矛盾。
(3)鼓勵科研、實踐和創新。
從國際范圍上看,我國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一直明顯不足。要對這種現象做出改變,必以教育為先。所以學校應當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開展科研見習活動,提升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并鼓勵學生參加和組織學術研討會,多交流多溝通,把握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學動態。同時醫院也應該為學生敞開大門,給學生提供早期臨床見習的機會,讓學生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技術水平,無論對學生未來從事科學研究還是臨床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李明洋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