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狹隘就業觀社會學分析
一、高職學生狹隘就業觀產生的社會因素
(一)社會制度影響,此乃宏觀因素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即向市場經濟、開放社會及無限政府方向轉變,同時也伴隨著地方政策、市場結構及經濟結構的變化,這就對高職學生就業觀產生了重大影響。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級、中級、初級技工的比例為4:36:60,而西方發達國家為35:50:15,且受到傳統就業模式及學生狹隘就業觀的影響,用人單位與學生間未形成對稱的互動信息,由此導致高職學生難就業。為此,國家應轉“統包統分”的就業模式為“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同時改變“一次性”的就業模式,即給待畢業的學生更多的自由時間積累工作經驗,以便為學生找尋自主創業的途徑提供機會。國家實行的戶籍保護政策表現出濃郁的地方保護色彩,且以北上廣等沿海城市最為嚴重。為此,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以督促公安機關盡快解決高職院校學生的戶口問題,同時激勵用人單位為高職學生辦理集體戶口,由此保障高職學生的合法權益。高職技術人才的就業表現出濃郁的地域色彩,此乃地區環境因素及經濟發展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二)社會風氣影響,此乃客觀因素
1.大眾傳媒影響。大眾傳媒具有教育、報道及宣傳的功能,具體傳遞政府態度及社會規范文化等重要信息,而高職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因此極易接收系列較為前沿的新事物或新趨勢,如此難免會誘導部分高職學生形成錯誤的或消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阻礙高職學生作出客觀的就業選擇。
2.功利主義影響。從就業層面而言,功利主義具體為:專業選擇過程,學生盲目聽從他人建議或社會流行觀點追逐熱門專業,從而導致部分專業畢業生超出社會需求量;學習過程,高職學生盲目考取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卻忽視對自身綜合素養的培養及基礎公共課程的學習;高職校生普遍具有到大城市或沿海城市就業的心理。
3.關系就業影響。據調查結果顯示,44.82%的大學生認為動用社會關系獲取就業信息為最有效的就業方式,甚至部分大學生認為關系就業比學習能力、專業背景及學校名氣更重要,如此定會降低初入職的高職學生對社會的信任度,同時也會挫傷高職學生對就業的積極性。
4.盲目跟風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盲目跟風現象,由此導致學校人才培養計劃與社會人才需求脫節,從而影響到高職學生的就業。
(三)個人社會影響,此乃主觀因素
1.社會化缺乏。高職學生普遍對自己盲目自信或估價過高,如此對就業的高期望定會影響到高職學生向社會人的轉變;高職學生對復雜的社會環境表現出嚴重的不適應性,即依然以與同學或教師的相處方式來認識社會及理解人生,如此理想化的社會處理態度定會降低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高職院校普遍未對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及獨立處事方面的能力培養,如此使高職學生對不同角色及不同環境的應變能力差。
2.社會化過高或過度社會化。即高職學生對成人的行為進行片面或膚淺的模仿;功利化傾向嚴重,如學生方面急功近利等;學習態度不端正。
二、高職學生狹隘就業觀的應對對策
(一)緊隨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轉變傳統的職業價值觀
高職學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轉變傳統的職業價值觀:
1.由層級認同型轉變為平等的職業價值觀,即學習與擇業過程,高職學生應緊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樹立起平等的職業價值觀。據調研結果顯示,高職學生的學習或擇業過程難以就“職業分工僅意味著所從事的勞動不同”形成心理認同,且受到各種觀念的影響,高職學生的擇業更多表現出某種無奈。因此,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引導高職學生樹立起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平等的職業價值觀。
2.由消極被動型轉變為主動的職業價值觀。高職學生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了解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狀及搜集當前市場的職業報導,同時把求職過程看作實現自我與超越自我的必要過程,由此實現自身的人生目標與社會價值。
3.由基本生存型轉變為成就取向型職業價值觀。高職學生應牢固樹立起成就取向型職業價值觀,即從求職過程中彰顯出當代年輕人應具備的特征及追求。據調研結果顯示,當前多數高職學生求職過程尚未擺脫基本生存型職業價值觀的束縛,即忽視自身價值的實現及能力與素質的提高,而盲目選擇外資企業或大城市就業,從而影響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
(二)加強校企合作,拓寬高職學生的就業途徑
若要加強校企合作,則應從下列方面進行把握:
1.健全各項制度,以實現校企合作雙贏。校企合作成效低的深層次原因為制度供給不足,無法保持校企合作的長期穩定性。因此,必須落實好下列工作:一是以法律形式保障校企合作,即制定與校企合作相關的法律規范,以界定校企合作的內涵及內容;明確法律規范實施的責任主體;澄清校方與企業方的權利及義務,從而調動校企雙方參與的積極性。二是以問責制完善校企合作的問責制。三是以聯盟形式推動校企合作。
2.發展區域經濟,以實現校企合作穩定發展。一是培養符合地區經濟發展的急需人才,即以委托或定向培養及繼續或成人教育等形式開展校企合作。二是創建職教科技園區。總之,經濟的發展能為校企合作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因此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應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
3.營造文化氛圍,以實現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一是營造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的氛圍,如分時間或分階段派遣專業教師及文化基礎課教師到企業內部參觀學習,以使學校教師的知識更新能與企業生產同步;教師日常教學過程中增設企業實地觀摩或親身體驗課程,同時結合社會需求,對課程計劃進行調整,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健全企業隨機訪問機制及設置專管部門,以便為校企合作提供交流平臺。二是發展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特色性,使校園文化活動與企業職業文化相互融合。
三、結語
高職學生狹隘就業觀產生的社會原因較復雜,而本文側重從社會制度影響、社會風氣影響及個人社會化影響三方面進行簡單介紹。另外,就高職學生狹隘就業觀的應對,本文僅從轉變傳統的職業價值觀、拓寬高職學生的就業途徑兩方面作了簡單闡述,而除此以外,培養高職學生的就業力及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同樣非常重要,但限于篇幅,本文不作過多闡釋。
作者:張燕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