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一、科學發展觀指導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要完全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通過多種途徑,真正走出一條具備中國特色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道路。科學發展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導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也能夠明顯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因此,人們發展觀的正確與否將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發展的方向,也勢必影響著經濟、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中心內容,這就要求我們的所有事情都要努力滿足人民大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堅持不懈地為人民大眾謀求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利益。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就是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終極目的。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政治文明的支撐,也離不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豐富,與此同時,生態文明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生態文明為人類的全面健康發展提供保障。詳言之,生態文明所提供的良好環境會給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最為基礎的物質條件。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美好的追求,也是人們的現實追求,它的實現必須通過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發展,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環境的保護,對自然規律的遵循和利用為前提。
(二)科學發展觀指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生態產業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前提是發展。唯有發展,才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良好生態環境的急切需要。2012年11月19日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要著力建設人和自然的平等觀,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的結合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的雙贏局面。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的理性增長。首先是要加速生產方式的轉變,堅持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務必借助技術創新,建立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改變其使用模式,提高其利用效率,努力實現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節約利用、代替利用、循環利用。竭盡全力提高綠色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比重。其次,就是推進生態產業的發展,開發、利用低碳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生態產業的發展使以產品為導向的生產方式轉變為以服務功能為導向的生產方式。科學發展觀要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即大力發展生態產業。
(三)科學發展觀倡導生態消費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消費與人的根本物質需求險些徹底失去有機的關聯,更嚴重的是消費進一步演化成一種異化消費。生態消費就是“人類消費模式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一種綠化的或者說是生態的消費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既能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并且不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一種消費行為”生態消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有效路徑。
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諸多挑戰,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務必要遵循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建設生態文明,毫無疑問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行動綱領,并且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首先,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一項戰略性任務,表明了黨和政府對我國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種種問題的清醒認識與從根本上對問題予以妥善解決的信心。生態文明是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及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目的在于創設一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社會、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恰好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首要標志。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遵循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結合當前實際、著眼長遠的正確選擇,是關系到中華民族長期生存發展的根本大計,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以及深遠的歷史意義。其次,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表明了黨的發展價值觀的進一步科學化,是對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生態文明概念比以往的提法更加明確,地位也越來越突出,并且把生態文明建設從一般的工作措施上升到黨的指導原則上來,上升到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的高度加以闡釋和規范,這就是黨的生態化的政治綱領,是黨的執政興國理念在指導方針和發展目標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賦予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定地走一條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最后,建設生態文明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的充實和深化。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之間有著極其緊密的內在聯系。一方面,生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做保障,這些文明就喪失了載體和基礎;另一方面,生態文明是實現這些文明的必然結果。生態文明建設不單單需要物質文明供給的物質財富,必需精神文明提供的智力支持,也需要政治文明提供的制度保證,同時也需要社會文明提供的和諧環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緊密聯系,以及對“五個文明”的總體布局,構成了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完整體系,這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總而言之,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又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我們想要更好地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務必以科學的、完備的理論體系做支撐。
作者:朱冬麗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