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方法
基礎會計課程是中職院校財經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該課程是從事會計職業工作,進行會計實踐操作的入門課程和重要基石。如何能有效地教授好這門課程,使中職學生掌握好會計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從而順利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銜接,為今后更順利地就業創造機會,是筆者思考的重點。通過對近幾年來中職學生的現狀分析,筆者發現越是理論性強的學科,教師教授起來越是不容易,而如果基礎理論學科這場入門仗打不好,教師就很難進行接下來更深層次地教學和管理。因此理論課的教學雖立足于理論,但應本著與實踐密切結合的思想,從實踐性教學的思路去拓展,去研究教學方法。筆者以從事會計專業教學多年的實踐經驗出發,談談基礎會計教學方法的運用和創新。
一、教材的修改與教輔材料的開發
現在中職學校普通使用的基礎會計教材是人社出版社或是財經出版社出版指定的通用教材,該教材理論知識邏輯性強,知識點全面且綜合,但與實踐操作環節聯系不夠多,用于實踐性練習的資料不夠多,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感到教材不夠用。畢竟從招收學生的實際狀況來看,這種理論性的知識讓他們覺得難以理解和掌握,由于缺乏對從事職業的了解,缺乏對企業的了解,使學生在學習理論時缺乏信心而面對困難變得更加難以逾越。筆者在同本專業老師的協作中,對教材做適當地調整和修改,并收集和開發課本課程和教輔資料,引入模擬會計核算方法所使用的賬表和憑證資料等。從而豐富教材的內涵,搭建從理論貫通實踐的橋梁,為實現下一步的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做好準備。
二、教學環境的創設與運用
基礎會計課程雖然是理論課程,但是教學環境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室里,依靠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職學校通常都開設有多種專業,筆者所在學校就有數控機床、電焊、鉗工等專業的實訓車間,這些車間如果能用來模擬企業的生產車間用作會計理論教學倒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筆者在做好溝通協調工作之后,就將這些場所作為“企業生產過程核算”內容的教學場所。通過觀察“原材料(工件用料)”的投入,生產設備的使用,“人工”(實訓學生)的消耗等等構建產品“生產成本”的三大內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并讓學生在觀察與學習中理解企業生產業務與會計賬務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掌握會計理論內容的目的。
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借助于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及多媒體教學課件能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通過多年的教學工作,為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目的,筆者及同事們一起收集和制作了許多教學課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講授銀行存款、應收票據等科目的核算內容時,涉及支票、銀行匯票、商業匯票等銀行票據知識。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做演示并結合提前印制的模擬票據,讓學生現場填制,并分組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業務處理和會計賬務處理,使學生明白賬務是信賴業務的產生而存在的,并借機進行會計誠信職業道德教學的滲透。
四、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銜接處理
中職學生學習專業的最終目的就在于充分就業,對口就業。而這一目標的落腳點就在于學生能否達到崗位對操作技能的要求。會計專業也不例外,任何的理論知識最終都要體現在會計賬務處理的實踐操作能力上。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不能以考分高低評價,而要以動手操作能力和企業實際的會計賬務處理能力評價。因此,會計的各個理論知識都要和實踐性操作訓練結合、銜接。主要體現在以下這幾個重要的環節上。第一,會計要素的識別并與會計科目的結合,能完成企業會計建賬的工作。第二,借貸記賬法的理論與記賬憑證填制的結合,能填制正確的記賬憑證。第三,賬簿知識點與企業登賬工作的結合。第四,報表知識與企業編制報表工作的結合。基礎會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銜接不能簡單理解為會計模擬實訓,而應該突出其特色,重點做專項訓練和專題訓練,使其理論與實踐項目密切結合。待基礎會計課程結束之后,應該再配以綜合的模擬訓練課程,進行拔高和鞏固。
作者:宋磊 單位:高密市高級技工學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0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