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下腹部橫切口分層撕開法應用
大多數婦產科手術都是在女性的盆腔中進行的,傳統的手術方法是下腹部正中切開。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產生了新的方法,并且逐漸運用到婦產科手術中。這一方法在確保患者痊愈的情況下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因此越來越被醫生所接受。本文選擇某院進行婦產科手術的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一半是用下腹部橫切口分層撕開法切入的,另外一半是傳統的下腹縱向切口的患者,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某院婦產科手術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術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平均年齡36.75歲;平均體重58.42kg;平均病程2.82年,其患不同種類的婦科疾病需進行手術,但都是以橫切口分層撕開法切入的。對照組,平均年齡37.67歲,平均體重57.46kg;平均病程2.78年;其中有患不同種類的婦科疾病而進行手術的,但均以縱切口切入。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手術方法
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將其平放于手術臺上,按常規方法進行消毒后,在患者恥骨聯合上的皺壁處切口,切口順著皮膚紋路呈半月狀,長度約為8~10cm。然后再切開皮膚下面的脂肪組織,經過一系列手術動作最終橫向切開腹膜。手術完成后用可吸收線縫合,無需用手打結,痊愈后也無需拆線,手術完成后,用沙袋在患者傷口處按壓12h。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進行婦產科手術所用的總時間、手術完成后排氣時間、手術后離床活動的時間、術后炎癥及其他病癥的發病率等。
2結果
120例手術患者均已痊愈,這期間只有3例因為天氣炎熱等原因出現脂肪液化現象,因治療及時也已痊愈。手術后傷口發炎等系列并發癥并未產生,切痕也并不明顯。患者在半年內均痊愈,切口表面無凸起、皮膚下也無硬塊,呈線條狀瘢痕,患者十分滿意。當然,在患者痊愈后的半年內進行定期門診隨訪,以確定患者是否完全康復及有無有其他問題,這些做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3討論
兩組手術記錄顯示,觀察組平均手術總時間84.70min,平均術后排氣時間37.74h,術后離床活動時間33.5h,切口Ⅰ期愈合率100%。對照組平均花費的手術總時間85.18min,平均手術后排氣時間44.88h,手術后能夠離床活動時間51.6h,切口Ⅰ期愈合率75%。通過兩組對比,下腹部橫切口分層撕開法作為切入口的手術,手術時間上相對較短且術后愈合率比較高。對于患者來說減輕了治療痛苦和醫療費用。除此之外下腹部橫切口分層撕裂法還有利于以下幾方面。由于脂肪層的腹壁淺靜脈和神經本來就具有一定的抗拉力,而進入患者腹腔是對脂肪、腹膜等以撕拉的方式進入的。在拉扯過程中,抗拉力產生的彈力收縮能有效地減少脂肪內組織的損傷,而且減少了出血量,防止切口部分產生瘀血瘀痕,有利于血液在刀口附近循環,加快了傷口的愈合。減少了炎癥產生的幾率,傳統切口切入后形成切痕,因為損傷了刀口附近的神經,使得患者切口附近的皮膚感覺能力下降,除此以外,在進入腹腔時容易使腹腔內的器官受到損傷,甚至不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復。而下腹橫切口分層撕裂法就不會產生這種問題。通過臨床記錄可以看出下腹部橫切口分層撕裂法的手術時間相對更短。因為進入腹腔時使用的是撕裂法,比傳統的切割法效率更高,也縮短了整體手術時間。眾所周知,皮膚都是沿著一定紋路生長的,而下腹壁橫切口就是沿著皮膚的紋路切開的,這樣當患者動作時就減小了對皮膚及內部組織的牽扯,降低了刀口部位疼痛和發炎的可能性。橫切口較縱切口更方便縫合,且縫合后的切痕更美觀,順著皮膚紋路傷痕也不那么明顯。通過臨床記錄可以發現,橫向切口手術的患者平均33.5h后就可以離開病床進行一些活動,而采用縱向切口的患者平均要在44.88h后才能離床活動。這表明采用橫向切口的患者恢復要更快些。患者離開病床適量走動可減輕患者壓力,使心情舒暢,加快血液循環,防止內部器官粘連。保證了患者健康恢復。由于如今橫向切口縫合時使用可吸收線,不需要拆線,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與疼痛,同時也減少了住院費用,降低負擔。綜上所述,下腹部橫切口分層撕開法的手術時間短、離床活動時間短、術后疼痛輕、愈合率高。減少了患者的醫療支出,因此值得在婦產科手術中推廣應用。
作者:何健 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齊市雄鷹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衛生所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