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循環農業及養殖業發展
1循環農業的概述
1.1循環農業的概念
循環農業,循環農業發展已經成為21世紀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指在農作系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通俗地講,循環農業就是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實現較少廢棄物的生產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循環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只有不斷輸入技術、信息、資金,使之成為充滿活力的系統工程,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資源循環利用和現代農業持續發展!
1.2發展循環農業的意義
發展循環農業是實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循環型農業是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與生態工程學的方法,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3循環農業的模式
在我市生生態循環農業主要分一下幾種:一是稻鴨共養模式。田間采用稻田養鴨、赤眼蜂生物防治,殺蟲燈物理除蟲,性誘劑防治二化螟及種植香根草誘蟲植物等整套系列綠色防控技術措施,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大力推廣稻鴨共育和生物、物理防治病蟲害發展有機稻的模式。二是現代農業水肥一體化模式。建立完善清潔化生產機制,推廣應用噴灌滴灌、肥水同灌和低耗高效的新型農機具,以及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等畜禽清潔化養殖技術和設施,減少農業資源消耗。三是農牧結合互利模式。將農作物秸稈、牧草作為畜禽飼料,畜禽糞便作為農作物有機肥,實現種植業和畜牧業廢棄物相互利用。四是農業產業綜合循環利用模式。通過農業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將上一產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下一產業的原材料。寧國市多處家庭農場均采用這種模式,平湖市“水稻秸稈-蘑菇-蔬菜”模式,利用稻草作草腐型食用菌培養料,再將蘑菇菌渣還田生產蔬菜、水稻等。五是廢物沼氣處理模式。以沼氣為紐帶,將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農作物秸稈、農村生活污水等作為沼氣基料處理,產生的沼氣作為燃料,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六是資源保護改善模式。寧國市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開發地方特色的動植物品種,比如皖南黑豬、寧前胡、山核桃、筍子等。根據寧國的地方特色和動植物飼養、種植的模式,今天我們重點談一下第三種模式農牧結合互利性模式,以及淺要的談談養殖業在生態循環農業中發揮的作用。
2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亦是畜牧業轉型升級必經之路
傳統畜牧業的畜禽養殖場污染環境是一直是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也是廣大干部群眾排斥畜牧業的主要動因之一。寧國市也不例外,比如說畜禽排泄物、比如說病死畜禽的處理等等,特別是近幾年在高利潤率刺激下,一些農民受利益驅使,未經許可,建設不符合要求的畜禽養殖場,“臟、亂、差”現象有所抬頭,“垃圾豬”飼養死灰復燃。生態循環農業的興起充分解決畜牧業發展面臨著污染問題,堅持綠色發展,全面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大力發展沼氣產業,引進推廣糞污無害化處理新技術,推廣“豬—沼—果”、“豬—沼—菜”等新模式,使我市畜牧業發展與生態縣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政府規劃、政策引導、立法監督、規范管理,確保規模化養殖小區建設規模化沼氣池,扶持鼓勵養殖企業推廣應用高質量污水監測、處理先進技術和經驗,使畜牧業發展的規模、速度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目標。
3農牧結合互利模式
3.1農牧結合互利模式解析
在寧國農牧結合互利模式中比較流行的是豬(漁)-沼-菜模式,以寧國市荊虹家庭農場發展模式為例,寧國市荊虹家庭農場投資1000余萬元,流轉土地23.33hm2,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和要求,建設一個含13.33余hm2的設施大棚蔬菜生產基地、8000m2的聯棟溫室大棚、6666.67m2水面的休閑垂釣魚塘、3.33hm2的精品果園和1000m2的皖南黑豬養殖基地的綜合性農業園區,并修建1個300m3的沼氣池,同時完善園區內的辦公設施、溝渠道路、凈菜車間等基礎設施,園區生產按照“豬-沼-菜、漁-沼-菜”的生產模式,并在生產上實行綠色防控和水肥一體化綜合技術。
3.2養殖業對生態循環農業中發揮的作用
像荊虹家庭農場這樣在蔬菜大棚園區建設豬舍和沼氣池,利用豬糞、菜葉和菜莖等為沼液提供原料產生沼氣,荊虹家庭農場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中養殖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荊虹家庭農場年產無公害蔬菜1600t,產值800萬元;年出欄優質黑豬100頭,產值40萬元;果蔬休閑采摘及垂釣8000人次,收入80萬元。由于采取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和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農業措施,人工成本及化肥農藥投入減少,年純利潤可達350萬元。人們都知道集約化養殖業的發展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生活的需求,為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貢獻。但與之俱來的是大量的畜禽糞便和污水排放,給環境也帶來巨大壓力,我們要合理處理和利用這些資源,變廢為寶,走生態循環農業之路。在生態農業循環模式中,例如,蔬菜生產中產生的邊角料、廢棄物可以作為飼料飼喂畜禽,這樣可以減少飼料的供給率,降低成本、提高豬肉的風味,畜禽產生的糞便通過沼液、沼氣設施的處理,可以產生沼氣、沼液、有機肥。沼氣可用做燃料,發電,煮飯;沼液、有機肥可用于蔬菜生產,促進可持續發展,這種模式不僅可解決污染問題,還可以為農民提供清潔能源、為居民提供優質無公害的蔬菜,既能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又能使企業實現可觀的經濟效益。蔬菜生產過程中秸稈、邊角料等農業廢棄物通過喂豬進行資源的再利用,對促進我市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都非常有意義。
作者:張玉 單位:寧國市農業委員會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4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