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與對策研究
1臨夏州循環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近年來,臨夏州堅持因地制宜,通過推廣全膜溝播玉米、發展草食畜牧、推廣沼氣綜合利用、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開展生態農業示范片建設,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可再生資源利用率,初步形成了一批比較成功的生態農業循環鏈條模式。
1.1種養結合的農牧互補型秸稈資源利用模式
近幾年,臨夏州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推廣面積穩定在10萬hm2以上,每年的秸稈總量達400多萬t,采用秸稈粉碎氨化青貯技術和玉米秸稈揉絲包膜袋裝青貯技術,使秸稈得到充分利用,全州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67.6%。依托豐富的秸稈資源,該州把草食畜牧業作為全州戰略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千家萬戶養殖與規模養殖,初步形成了農牧業相互支撐、互動發展的良性循環局面。實踐證明,“玉米秸稈—粉碎青貯—養殖”這一綜合循環模式是臨夏州發展時間比較長,也是比較成功的模式之一。種植業的發展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而畜牧業發展產生的畜禽糞便成為農業生產必須的肥料,有效促進了農業發展。
1.2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型畜禽糞便利用模式
全州已建成“一池三改”戶用沼氣池15萬戶,聯戶沼氣10處,大型養殖場沼氣11處,服務網點605個,農村戶用沼氣覆蓋率達到42%,適宜地區沼氣普及率達到65%。沼氣的發展,構筑起了物質和能量的循環網,把種植業和養殖業緊密結合起來,把“植物生成—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生物鏈連接起來。一方面,通過沼氣發酵來處理大量的農業廢棄物,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產生的沼氣用于炊事、照明、儲糧、保鮮、發電等多項生活、生產活動;同時,沼氣發酵的殘余物沼液和沼渣,用來種菜、種果、浸種育苗、飼養畜禽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產量和質量、生產無公害和綠色食品等作用,從而實現農村和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據了解,一座沼氣池每年可節省做飯用煤、照明用電開支近1000元;沼液、沼渣可以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每年節省化肥、農藥開支400元;沼液養畜增效可達400元。每口沼氣池每年產沼氣相當于約0.233hm2薪炭林或0.133hm2林地或10hm2干旱草地的年生長量。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等問題,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實現了生產無害化、生活富裕化、環境優美化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
1.3多位一體的節本增效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生產模式
臨夏州本著“集中連片、合理布局、專業化生產”原則,采取政策推、資金扶、技術幫、示范帶等措施,在永靖縣川塬、臨夏縣北塬、臨夏市郊區大力發展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全州設施蔬菜產業基地初具規模,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0.61萬hm2。并將沼氣建設與塑料大棚及節能溫室相結合,在養殖農戶發展“三位一體”即“豬—沼—果(菜、糧)”等模式;規模養殖戶、設施農業生產區,發展“四位一體”(廁所、保溫畜禽舍、溫室大棚、沼氣池)和“五位一體”(廁所、保溫畜禽舍、溫室大棚、青貯池、沼氣池),把沼氣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提高品質,極大地提高了無公害生產水平。至2014年底,全州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5個、總面積66980hm2,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2個、綠色產品6個,地理標志產品4個,品種41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年均合格率在99%以上。通過嚴格質量監督管理、加強品牌保護,努力發揮品牌效應,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知名度、擴大農產品銷售范圍發揮了積極作用。創出了和政辣椒、坡頭韭菜、臨夏市糯玉米、劉家峽櫻桃西紅柿、西甜瓜、唐汪葵花籽、大河家蛋皮核桃等一大批農產品品牌。
1.4休閑旅游的生態觀光型農業發展模式
近年來,在該州臨夏市城郊和各縣縣城郊區,利用果園、菜園等發展起了形形色色的“茶園”“、山莊”、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觀光、娛樂餐飲服務。如永靖縣太極鎮上古、下古村以建設旅游特色新農村為目標,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培育壯大無公害蔬菜、生態旅游、觀光農業、采摘體驗、養殖等特色產業。和政縣以優勢特色產業油菜為品牌,舉辦“油菜旅游節”活動,臨夏縣蓮花鎮以花椒為品牌,舉辦“花椒旅游節”活動。這種模式融農業生產、觀光旅游與環境保護為一體,通過大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有機結合,利用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和現代科學管理技術,協調農業生產和環境、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構建集農業種植、養殖、農業觀光、度假、食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生態觀光園,發展針對城市居民消費新需求的生態型、科技型觀光農業,把農業與第三產業結合起來,帶動了餐飲、娛樂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2臨夏州循環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臨夏州循環農業建設雖然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總體上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
2.1對發展循環農業的認識不夠
部分干部群眾缺乏循環農業生產知識,對發展循環農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過量播種、過量施肥的現象。部分農民認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產出,對適量播種技術和農作物需肥規律缺乏認識。全社會還沒有形成積極支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良性氛圍,影響了循環農業實施效果。
2.2循環農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
循環農業建設涉及面廣,技術要求高,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雖然臨夏州在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但整體規模偏小,農業清潔生產能力低,加工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距循環型現代農業經濟的要求差距還比較大。
2.3資金技術投入不足
臨夏州循環農業主體仍然是極度分散、信息較為閉塞、技術相對落后的農戶個體,存在生產設施和基礎設施分散落后,資金投入、相互聯結能力差。縣級農技部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陳舊、科研設備匱乏等問題,技術推廣工作依然沿襲“一張嘴,兩條腿”的老方法,致使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進展緩慢。
2.4綜合應用率不高
近年來,臨夏州農村沼氣建設數量迅速增加,同時,也暴露出了沼氣綜合利用效益整體偏低的不足。一方面表現為沼氣池建好后,畜圈、廁所、廚房的改造跟不上,導致“三改配套”率不高;另一方面表現為沼液的利用目前僅限于部分農戶的自發行為,利用模式單一,沼液、沼渣的綜合利用沒有發揮出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5農業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是循環農業建設源頭控制的主要任務。由于施肥結構不盡合理,有機肥、綠肥數量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土壤養分失調,理化性狀變差,耕地質量下降。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經營模式仍將長期存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要實現質的突破任重而道遠。
3臨夏州發展循環農業的對策建議
臨夏州是一個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極低、環境容量不容樂觀的農業地區,建立循環農業經濟新體系,是實現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要堅持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的原則,堅持政府推動、公眾參與的原則,堅持市場導向、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技術創新、延伸農業功能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切實保障農業安全的原則。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為基礎,以農村沼氣和加工企業為紐帶,把循環農業理念應用于農業發展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拓寬農業發展領域,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依靠科技支撐,引導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利用,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加快建設生態家園,推進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農業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3.1提高思想認識,科學制定規劃
應高度重視循環農業新技術的普及教育工作,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民充分認識到循環農業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的巨大作用,保證循環農業產生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宣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大力提倡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要積極更新農民觀念,使農民逐漸接受生態發展觀、循環農業觀,自覺發展循環農業,實現循環農業向產業化轉型。還要把發展循環農業列入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總體思路和長期規劃,科學制定規劃,加強示范建設,推進循環農業發展。
3.2加快園區建設,典型示范帶動
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實施,加快臨夏縣北塬現代農業園區、永靖縣劉家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臨夏市農業示范園區等一批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在園區內推進循環農業試點,探索發展循環農業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示范企業和示范園區,通過循環農業試點村、試點鄉、試點縣建設和循環農業技術及產業化示范工程建設,對循環農業技術和模式進行示范和推廣,逐步形成鄉村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禽畜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和生態農業技術等循環農業示范和推廣應用體系。
3.3強化生態基礎,推行清潔生產
循環經濟是清潔生產和廢物利用的綜合,而清潔生產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形式。因此要加強對環境溫和的新型肥料和新型控釋肥料的應用,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測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廣精準施肥等新技術,將微量元素與有機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時結合其他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循環農業,發展生態農業是根本。以養殖業為龍頭,沼氣建設為中心帶動糧食、蔬菜、果業等產業,廣泛開展農業生物綜合利用,利用人畜糞便入池產生的沼氣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種果、種菜、喂豬,多層次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提高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
3.4加大科技投入,提供技術支撐
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環農業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和應用。發展循環農業需要以高新科技作為技術保護,重點在農業清潔化生產的技術鏈接、綠色生產技術和農業資源多級轉化、高效利用與廢棄物再生技術、循環農業技術標準規范、農村生態小城鎮建設技術等層面開展整合與集成研究,建立相對完善的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農業循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3.5實行標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
實行標準化生產是推進循環農業的基礎和前提,是引導綠色生產、強化農產品安全體系的導向,也是衡量和檢驗循環農業發展成果的標準。應進一步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使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整個生產過程都有標可依。通過開展農產品產地、產品認證認定和農產品市場速測等工作,把標準化真正落到實處。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有效阻止有毒有害農產品走上城鄉居民餐桌,促進符合循環農業標準體系的農產品生產,實現優質優價。
3.6積極籌集資金,增強發展后勁
加大對循環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臨夏州縣財政應在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面應進行重點傾斜。積極爭取國家扶持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發揮好國家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加強循環農業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對循環農業的投入,促進循環農業快速發展。
作者:李玉霞 單位:臨夏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4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