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民合作醫療制度的完善
1新農合運行現狀
蘿北縣是鶴崗市的市轄縣,位于小興安嶺南麓與三江平原交匯處,臨近俄羅斯聯邦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縣包括8個鄉(鎮),總面積6784平方公里,人口23萬。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3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6所,擁有診療床位633張,醫療技術人員1005人,防疫人員180人。蘿北縣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經過近8年的探索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狀況良好,全縣應參合人數42948人,實際參合人數42906人,實際參合率達99.90%。截至2014年,人均籌資標準從2007年的55元提高到2014年的470元。籌資總額由219.3萬元增至1181.3萬元,增長444%;受益人次由14470人次增至26694人次,增長54.2%。補償面不斷擴大,農民的就醫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籌資難度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渠道主要以政府投入和個人籌資為主。大多數農民感到補償報銷比例仍不夠高,藥價與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質量與期望有較大差距,導致部分農民在參合后又退出,影響了農民的參加新農合的積極性。同時以政府提高補貼比例的方式促進農合基金增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合籌資難題,隨著補償比例的不斷提高將會形成較重的財政負擔,加大政府壓力,影響新農合的健康發展。二是農民受益程度小。近年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水平不斷提高,補償種類日漸科學豐富,補償標準不斷提高,參合農民的受益面進一步擴大,但“看病貴”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逐年上漲的醫療費用,使農民醫療費用的自負比重,尤其是大病治療費用,農民的實際自負費用并沒有明顯降低。三是基層診療水平低。農民參與新農合都期望能夠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對基層診療機構的服務水平要求也不斷提高。但多數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設備還比較落后,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相對較低,服務水平不盡人意。盡管報銷比例高,大部分農民仍選擇到縣市醫院,甚至到外地醫院就醫,鄉(鎮)衛生院的就診人數和病床利用率逐年下降。同時由于鄉(鎮)衛生院所能提供的工作環境、發展機遇和福利待遇與城市醫院相差較大,人才吸引力不足,缺乏充足的專業醫護人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合運行的基礎。四是跨區保障難實現。隨著新農合的推廣,相當一部分的農民工仍然沒有參合,其原因主要是認為常年在外工作,在本地參合無法得到真正的受益,而在異地就醫報銷程序比較繁瑣,轉移接續困難較多,降低了農民工群體加入新農合的積極性。另外,一些縣市行政區劃內的農場,其行政體制相對獨立,醫療服務水平接近縣市醫院,更靠近相對偏遠鄉(鎮)農民的駐地。部分農民出于就近就醫的考量選擇在農場醫院就醫,但農場醫院并不在縣市農合體系之內,部分農民就近不方便的問題比較突出。
3完善新農合的幾點建議
一是擴大補償范圍和受益程度。科學設置補償項目,實現對農民就醫支出項目的合理覆蓋,增加農民補償受益種類;進一步擴大推行新農合就醫分級診療制度。完善市、縣、鄉三級醫療機構住院比例補償,引導農民選擇縣直醫院和就近的鄉(鎮)醫療機構就診,降低農民醫療負擔;適當提高補償的封頂線,擴大普通門診就醫的補償額度,擴大農民受益面。二是豐富籌資渠道和繳費選項。以積極的政策優惠吸引和鼓勵動員社會力量融資,通過捐資捐助、政策傾斜等方式吸收實業資本和閑散資金,建立政府主導下的、實業團體與個人相結合的多元的籌資渠道;允許農民從自身經濟情況和醫療需求出發,參加低、中、高等多個等級的合作醫療模式。自愿多繳的農民可以擁有更多的醫療服務選項、更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和更高的報銷比例,調動農民參合籌資的積極性。三是完善保障機制和區域整合。以財政重點扶持的方式,采買和配備必需的醫療設備,夯實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為農民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硬件基礎。同時堅持城市醫院對口支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堅持雙向轉診制度,通過長期的幫扶協作,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健康運轉,降低農民就醫負擔。四是拓展醫療機構與合作體系的整合,建立聯保聯銷渠道,探索域內就醫報銷一卡通,對異地就醫報銷和墊付經費按照當地醫保醫院模式實行統一標準補償,居民交叉就醫補償資金可以在上級機構的統籌下實現基金的定期互轉互補。五是探索商業保險參加合作醫療。商業保險參加新農合雖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從試點實施的范圍看仍屬剛剛起步,但其對提高農民健康保障水平的積極作用是可以預見的。各地應當結合域內的經濟和社會實際,科學統籌農合基金向商保機構購買大病保險,以政府購買保障服務的方式,委托有資質的保險機構參與新農合經辦服務。參合居民在新農合基本醫療補償的基礎上,由商業保險機構給予一定比例的二次補償,而不需額外繳費,提高農民抵御大病風險的能力。
作者:郭曉明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