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新生職業道德素養現狀分析
1調查內容
1.1對法律的認識
法律與每一位公民息息相關,尤其在醫患糾紛頻發的今天,掌握一定法律知識對醫生來說至關重要。問卷共包括4個相關問題。
1.1.1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從調查結果得知,有29.3%的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獲得法律知識,25.0%的學生利用互聯網和報刊學習法律知識,29.2%的學生通過電視電影獲得法律知識,還有16.5%的學生通過其他途徑獲得。這一結果表明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呈多樣化。
1.1.2對法律與自身關系的認識58.8%的學生認為法律與自身關系密切,28.8%的學生認為關系不大,1.0%的學生認為法律與自身沒有關系,另有11.4%的學生說不清。說明大多數學生對法律有正確的態度和認識。
1.1.3對執法機關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9%的學生對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等執法機關充分信任,49.0%的學生對這些執法機關比較信任,33.5%的學生認為除非萬不得已,不會和這些執法機關打交道,有11.6%的學生明確表示對這些執法機關不信任。說明多數學生對執法機關的了解很模糊,認識不到位。1.1.4法律意識強弱與受教育程度的關系66.3%的學生認為法律意識強弱與受教育程度關系很大,20.6%的學生認為二者關系一般,8.8%的學生認為二者沒關系,還有4.3%的學生說不清。說明多數學生具有接受法律教育的意愿。
1.2學醫動機
學醫注定是一段孤獨而又艱苦的旅程,擁有正確的學醫動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仁心仁術。本問卷就此設計了3個問題。
1.2.1上大學的首要理由調查顯示,有47.5%的學生認為上大學是為了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個人價值;44.0%的學生認為上大學是為了改變家庭命運,讓父母生活幸福;僅有5.9%的學生是為了獲得較多的金錢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這表明絕大多數學生上大學的目的正確且單純。
1.2.2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態度醫學專業性較強,因此學習興趣非常關鍵。調查顯示,63.8%的學生喜歡所學專業,20.9%的學生不喜歡目前的專業。有46.9%的學生希望在大學中獲得過硬的專業知識,30.8%的學生希望獲得良好的社會活動能力。說明學醫是大多數學生的主動選擇。
1.2.3對專業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有44.0%的學生認為自己對醫學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專業發展前途,38.0%的學生認為學醫是自己的興趣,9.8%的學生是因為學醫能帶來較高的經濟收入。這一結果說明學生對醫學知識學習主動性強,學習動力充足。
1.3思想道德醫生是個特殊的職業,它不僅要求精湛的醫術,還要求高尚的醫德[1]。
1.3.1誠信調查顯示,大多數醫學生對待“誠信”這一問題還是比較樂觀的,有62.6%的學生認為大多數人還是講誠信的;還有27.4%的學生認為別人是否誠信不重要,關鍵是自己要講誠信。這無疑說明大多數醫學生的思想道德是過關的。
1.3.2對考試作弊或替考的態度據調查,有46.6%的學生強烈反對,認為這樣做有損大學生形象,破壞考試公平性;有29.2%的學生不贊成這樣做;但也有21.6%的學生表示此現象可以理解,是應試教育的弊端。這說明多數學生反對考試作弊或替考,能夠自覺維護考試公平。
1.3.3大學生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有54.9%的學生認為是社會風氣的浸染,有24.6%的學生認為是學校、家庭道德教育缺失,有17.3%的學生認為是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低下。這表明外部因素對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影響很大。
1.3.4對收紅包的看法有33.2%的學生認為醫生收紅包很正常,不足為怪;有61.8%的學生認為醫生本應救死扶傷,收紅包是醫生職業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現。說明大多數學生思想道德水平較高。
2醫學新生在職業道德方面呈現的特點
2.1醫學新生普遍存在對法律認識不足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的學生通過電視電影、互聯網、報刊等途徑獲得法律知識,明顯高于通過課堂學習獲得法律知識的比例。媒體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傳播了虛假信息,加上大學生社會閱歷有限,人生經驗不足,很難辨別信息真偽,這就為今后的人生道路埋下隱患。另外,有超過40%的學生認識不到法律與自身的重要關系,50%左右的學生對執法機關有不信任感,這一結果與不良社會風氣、執法部門宣傳不到位、法律體制不健全、學校相關教育缺失有關。近70%的學生認為法律意識強弱與受教育程度關系很大,而針對大學低年級開設的法律課程較少,這可能是目前大學生對法律認識不足的原因之一。
2.2醫學新生具有較強學習動機,專業認同感強,對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有較大需求
調查顯示,有72.0%的學生選擇學醫是因為專業前景好或興趣使然,超過60%的學生表示喜歡自己的專業。這表明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有強烈的認同感,對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有較大需求。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對自己理想信念的堅持,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受來自不同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響較少,將醫生這一職業或多或少理想化。學校應抓住這一特點對其進行職業道德培養,使正確的職業道德觀深深根植于每一位學生心中。
2.3醫學新生具有正確的道德觀,為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基礎
通過調查發現,60%以上的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觀,這就為職業道德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大一新生剛離開高中校園,接觸社會比較少,思想較為單純,受社會上不良風氣影響較小。因此,學校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阻力較小,更容易培養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觀。但是,醫學院校“唯分數論”觀念仍有殘留,使得有些學生為了獲得較高的分數不惜鋌而走險,考試作弊或找人替考。學校應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為其形成正確觀念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3對策
3.1盡早開設法律課程[2],加大法律知識宣傳力度
高中時期,學生把精力都放在文化課學習上,為高考做準備,忽略了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因此,進入大學后急需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方面的“補課”,而大一上半學年無疑是最恰當的時期。此時學生尚未開始學習醫學專業課,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法律知識。另外,學校盡早開設法律課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犯錯誤。可以通過講座形式傳播法律知識,通過一些生動形象的醫療糾紛案件,使學生認識到法律的地位和重要性。
3.2增設人文醫學類課程,加強職業道德教育[3],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
眾所周知,人文知識對人自身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大一新生的職業道德觀尚未確立,醫學人文類課程對其產生的影響無疑是長久而深遠的。為達到醫德教育目的,學校應增設人文醫學類課程。建議學校醫學人文教育以案例為先導,以問題為中心,鼓勵并創造機會使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從而提高其是非辨析能力。不僅采用西方的評議、討論、教學輔導、角色扮演、直接閱讀、案例分析等方法,還可以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進一步提高學生職業道德水平。
3.3通過實踐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良好職業道德品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應該僅局限于理論知識教育,而應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實踐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其中參加醫療扶貧和臨床實踐活動不失為兩個很好的方法。學生通過去貧困地區義診,為病人服務,不僅強化了“治病救人乃醫生義不容辭的職責”“對病人一視同仁”等醫德觀念,還接受了生動而又深刻的醫德教育。另外,組織學生參加醫院創建醫德醫風示范院活動,觀看有關醫德醫風建設的宣傳圖片和專題影片,開展醫德醫風學習交流,使學生受到啟發,親身感受醫生肩負的責任。對醫德優秀的醫務人員應給予表彰,樹立榜樣,使學生耳濡目染[4],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向,樹立良好的醫德觀念,逐漸培養良好職業道德品質。總之,針對醫學生多途徑、多渠道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是培養合格醫學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醫學生走向成熟、順利成才的必然選擇。只有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了,全社會的醫療環境才能好轉,人民的生命健康才有保證。因此,學校應加強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做貢獻。
作者:董海濤 王若楠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人文學院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