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中西醫藥劑治療效果對比
齡女性,西藥治療是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方法。近幾年,隨著中醫臨床研究的不斷發展,采用中醫藥劑治療慢性盆腔炎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1]。本組研究中,通過對比觀察中醫藥劑與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婦科臨床收治的11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齡25歲~45歲,平均年齡(35.4±5.7)歲;病程2個月~8年,平均(4.5±1.4)年。采用數字隨機抽取的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55)與觀察組(n=55),2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納入標準
中醫診斷參考《中醫新藥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慢性盆腔炎的內容,并給予中醫辨證分型。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0.5g阿莫西林膠囊,3次/d,0.2g甲硝唑,3次/d,7d為1個療程。觀察組患者根據的中醫辨證分型,給予中醫藥劑綜合治療方法。方劑選擇:氣滯血瘀型,丹參20g,赤芍、白芍各15g,制香附、延胡索、紅藤、烏藥各12g,柴胡、夏枯草、當歸各10g,炙甘草8g;濕熱瘀結型,炒白術、云苓各16g,丹參、赤芍各15g,紅藤、皂角刺各12g,蒼術、延胡索各10g。上述方劑全部水煎200mL,口服100mL,另100mL保留灌腸,在方劑溫度在40℃時,給予導尿管插入肛門,緩慢灌入,患者臀部墊高,保留至少2h,1次/d,14d為1個療程。其余藥渣放入適量黃酒攪勻,用紗布包裹,熱敷下腹部,保留約30min,經期停止使用。
1.4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盆腔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標準,痊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婦科檢查、理化檢查等相關檢查均提示恢復正常,患者體征積分減少在95%以上,停藥1個月,未見病情復發。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效消失,婦科檢查、理化檢查等相關檢查均提示恢復正常,患者體征積分減少在70%~95%。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好轉,婦科檢查、理化檢查等相關檢查提示病情改善,體征積分減少30%~70%。無效:以上改善皆無。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給予全部患者為期1個月以上的隨訪,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整體有效率為96.4%,對照組為72.7%,觀察組患者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盆腔炎是女性臨床較為常見且多發的疾病,可分為慢性盆腔炎與急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如果沒有得到徹底治療,將演化為慢性盆腔炎,其病情頑固,易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多數學者認為,慢性盆腔炎是由于外感內傷,致沖、任、帶脈損傷引起的,其病位于胞宮、胞脈及胞絡,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多發于行經產后,胞門未閉,風寒濕熱、蟲毒等侵襲,與沖任氣血相搏結,蘊積于胞宮,致耗傷氣血。中醫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方法有保留灌腸、中藥口服、熱敷、針灸等多種方式,并在療效上較西藥取得更明顯的優勢。中藥保留灌腸藥物直接通過直腸作用,滲透入病變部位,同時,可長期保持一定的藥物濃度,利于炎癥吸收,藥物加熱灌腸,有利于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中藥外敷可利用熱導作用,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使其直達病所,促進炎癥吸收。二者與口服中藥共同作用,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本組研究中,采用中醫藥劑綜合治療方法,即口服中藥、保留灌腸及熱敷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與西藥治療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總之,采用中醫藥劑治療慢性盆腔炎較西醫更具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喬治 單位:九江市婦幼保健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6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