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朗讀能力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它有助于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音、形、義,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層次結構,有助于兒童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認為朗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學生能否學好語文、理解文本、抒發情感的,因此必須努力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因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還可以使學生的閱讀習慣以及思維習慣有所突破和發展。那么,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形成突顯自主性和自身優越性的朗讀習慣呢?下面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一、抓住每篇課文里的“情感點”,用教師的情感去點燃孩子心中的激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朗讀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必須培養學生朗讀的激情。我們都知道,語文課本中所節選的文章就是一本精選的文學經典,具有優美的意境,且每篇文本都有一個可以激活學生“想讀”的“情感點”,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個點。如在教學《我們的手》一課時,學生對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得不透,為了讓學生能深入把握文本的內涵,我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揣讀文本,想怎么讀就怎么讀。然后讓學生試著有感情地讀文本,想像我們的手是什么?學生對讀、師生接讀,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明白了課文的“情感點”。我們的手是電線、橋、船、小鳥……我們的手傳遞的是和平、幸福,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在反復的朗讀中找到了文本的主線,達到了朗讀的境界。因為愛,所以愛……教師豐富的情感像一塊磁鐵吸引學生走近老師,讓他們感覺自己天天都徜徉在一片溫馨又靜謐的海洋里,快樂著,幸福著……這種情感會牽引學生進入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素材之美以及主人公高尚的品質之美。你那種在引導中的平靜之美,你那種在朗讀中的激情之美都會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模仿、去表現,結果就是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語文,有了這份熱情,我們就會事半功倍。
二、以富含情感的朗讀感染學生,喚起他們朗讀的欲望
朗讀時,要設身處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激昂處不低沉,委婉處不豪壯,務必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讀得入情入境,這樣才能與作者的心靈相通。而教師好的范讀可以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與課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引起學生對課文情節的想象。尤其是中低年級學生,他們大多朗讀能力差、領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極強。根據這一特點,在課文朗讀時,我一般采用播放錄音和反復范讀的教學方式,師生先共同聽錄音,多聽幾遍,把握好語音語速、重音句讀等,然后做好范讀,讀準語音,讀好重音,讀好停頓,重點句子重點讀。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常常會遇到有學生在我范讀時情不自禁地模仿著跟讀,這讓我很欣慰,因為我喚起了他們朗讀的欲望。
三、拋開支離破碎的文本解讀,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自己感悟每個細節該怎么讀
不要小看學生,他們的能力很強,我一直這樣想著,也這樣努力著。在課堂上,我更多的時候是讓學生去讀,不過這讀要有形式(適合獨立朗讀的決不分角色讀,因為那樣會破壞文本的美感),還要有梯度(你引導孩子們去評價朗讀的過程其實是體現孩子對文本理解梯度的最好表現形式,所以,在這時,千萬別著急去講出你的見解),更要有匯報(就是在每堂課上讓盡量多的孩子有機會體現自己的讀,他讀了,你才會逐漸掌握他對文本的理解水平,以便做適度的朗讀引導)。在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朗讀中,學生其實在感悟著、理解著,他給你匯報的朗讀就是他對文本最好的解讀,因為他理解了,才會知道這段應該飽含深情地讀,因為他感悟了,他才會知道這句要讀出氣勢、讀出豪邁,所以我們要努力讓學生在朗讀中表現自己學習語文的能力和水平。這樣,時間長了,他們就會不斷地取得進步。
四、教給學生抓準文章中心、理清文本脈絡的方法,會為學生朗讀水平的提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中心,所以我一直認為充分利用文章題目幫助學生把握文章中心、理清文本脈絡是一種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好方法。學生在你的點撥和訓練之下,具備了這一能力,會讓他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對每一個點的朗讀都把握得越來越準,我一直朝這個目標努力著。
五、以多種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牽引孩子將朗讀由課內延伸至課外
恰當的評價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但教師評價時切忌使用一些沒有指引作用并打擊學生積極性的語言,如你讀得不好、不行,讀得太沒有感情了等。這樣的語言不僅沒有指出學生朗讀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還會打消學生以后進行朗讀的積極性,抑制他們朗讀能力的發展?!墩n程標準》指出:“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富有激勵性、情趣化、個性化的語言:你抓住了關鍵詞的情感表現,真棒;今天你的語氣真像電視里的播音員,真了不起;你讀得可真好,老師都自嘆不如呢……教師只有多指導、多鼓勵、少批評,才能使學生擁有愛朗讀、會朗讀、朗讀好的能力。朗讀是學生對文本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的教學目的就在于引領學生體驗作者情感,理解作者見解,獲取作者感悟,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特點,重視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就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使他們從中受到真、善、美的情感熏陶。
作者:秦國榮 單位:甘肅省高臺縣西街小學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6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