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發表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機制,隨著社會對高學歷人才需求的激增,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的人越來越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響到自身的健康發展和價值的實現,論文探討了有哪些研究生心理危機的預防機制、干預機制和反饋機制呢?論文做了如下分析。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研究生,心理健康,提升機制
一、引言
近年來,社會對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激增,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本科生選擇升學繼續攻讀研究生,而隨之而來的便是更加復雜的研究生群體構成以及其更加廣泛的壓力來源。由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影響其培養質量,進而影響到研究生自身的健康發展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如何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這一問題越來越受到高校及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并且紛紛采取措施解決該問題,但由于各種主觀及客觀原因總是收效甚微。經研究發現,其根本原因在于提升措施實施過程不夠連貫和專業,缺乏一個獨立完善的提升機制。本文就將針對“如何建立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機制”這一問題進行探析。
二、研究生心理危機預防機制
第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調查與分析。其一,調查方法①選擇適當的調查工具。高校只有及時、準確地掌握該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現狀,才能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獨立的、完善的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機制。而充分了解現狀的首要步驟就是做好心理健康水平調查,其中選擇適當的心理調查工具尤為重要,它能夠幫助高校準確掌握調查對象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當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類型以及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各類因素。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采取兩種方式,分別是問卷調查法和使用心理測量工具進行調查。問卷調查法一般有兩類高校會選擇使用,一種是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專業能力不足的高校,通常會在網絡這個信息匯集的平臺選擇現成的心理調查問卷,而這類調查問卷中的部分內容與研究目的存在偏差,由此得出的調查結果也可能存在較大誤差,不能準確反映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
還有一種高校則相反,其對心理健康的研究十分深入、專業且經驗豐富,會根據以往的研究成果、當前的研究目的并結合研究人員的專業知識,編寫一份具有很強針對性的原創調查問卷,這類調查問卷意義較大。而心理測量工具這種普遍的、大眾的、適用性廣泛的方式也受到眾高校的青睞,例如應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癥狀自評量表(SCL-90)、大學生人格問卷(UPI)、焦慮自評量表(SAS)等,對研究對象進行心理健康水平調查。這些心理測量工具可以單獨使用也可組合使用,這就取決于心理健康調查的目的了;②選擇合適的調查平臺。選擇適當的調查問卷或是心理測量工具后,如何將其呈獻給研究對象是以紙質、人工、電子軟件還是其他形式,故調查平臺的選擇也十分重要,方便、快捷或是與實際需求相符合的調查平臺必然是最佳選擇。早年間,人與人面對面的形式和紙質形式的調查較多,后來隨著便捷軟件的開發更新以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高校更青睞于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調查,也為調查后的數據分析提供便捷;
③選擇恰當的調查時間。選擇恰當的調查時間即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選擇最恰當的調查時間,例如欲調查研究某校復試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則需在研究生復試筆試或面試環節對參加復試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水平調查;如欲調查研究某校剛入學新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則可選擇在9月初開學報道期間完成調查等。除此之外,還需根據調查目的選擇調查時間區間進行跟蹤調查,通常以每半學期調查一次亦或每學年調查一次為主;其二,結果分析①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分析,選擇適當的調查工具和符合實際需求的調查平臺后,調查所得的結果就要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分析方式建議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為主,由此呈現的分析成果既有直觀的數據信息又有客觀的文字闡述,不僅有一目了然的觀感,也為之后制定完善、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做好前期工作、奠定事實基礎;②橫向與縱向皆對比分析。
對于調查結果的分析,上述提到的定量分析還可更加深入、細化,可運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進行橫向、縱向對比分析,從而更有力地說明社會人口學各因素、導師因素、朋輩因素、校園環境因素等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程度,繼而為之后制定完善機制提供充足的分析依據。第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其一,基本課程設置。高校研究生課程大多以專業課為主,公共課以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居多,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較少甚至沒有,這對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不利。因此,高校在充分意識心理健康對研究生發展的重要性后,應采取最基本的行動即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公共課亦或選修課,以課程形式對研究生進行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和普及;其二,相關活動開展高校除了通過設置心理健康相關基本課程讓研究生接受理論知識外,還可將知識與信息的普及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充分利用研究生學生黨支部、研究生會、研究生相關社團等資源定期開展心理健康相關活動,使研究生在實踐活動中構建朋輩互助關系等,實現自助與他助,潛移默化地緩解一般心理問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當然,如果有心理健康專業輔導老師的指導,亦可開展心理健康團輔活動,其效果更佳,也為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提供準確信息和效果反饋;其三,導師日常交流。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不僅承擔著教授專業知識的重任,還應關注和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導師應時常關注研究生的心理動態,加強與研究生的溝通與交流,以便及時發現其心理問題,對其進行適當且正確的幫助與輔導。當然,導師不僅要以身作則,保障自身的心理健康,還要具備基本的心理輔導知識與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并定期培訓,以從容應對研究生基本心理問題。同時,導師也可與輔導員建立針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期聯系,共同關注并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第三,網絡資源傳送。除了上述對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積極影響的方法、措施外,高校也應與時俱進,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的資源與信息,通過快速便捷的方式如校園官方微博轉發、官方微信推送、校園APP發布等向研究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遞心理健康相關信息。當然,高校也可利用新媒體推送心理健康調查問卷,輔導員老師以及專業心理老師也可公開自己的新媒體賬號與研究生進行線上、線下互動交流,以提升研究生對于心理健康的關注度、提高其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第一,基礎引導。基礎引導主要以緩解和解決經研究生心理健康調查所發現的普遍問題為主。由于這些心理問題一般且普遍,故對引導者所具備的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專業水平要求不高,輔導員、導師、家長、朋輩等都可作為引導者,運用豐富的生活經驗、使用合適的談話技巧對被引導者的一般心理問題進行引導,產生心理干預功效。而進行引導的平臺與方式也多種多樣,如書面交流、電話溝通、新媒體平臺互動、團輔活動等,都可對研究生一般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幫助他們緩解或解決心理不適。第二,專業干預。專業干預主要以解決經研究生心理健康調查所發現的個別問題為主,這些問題相對嚴重,經專業心理健康從業人員干預效果更佳。目前,高校普遍采取建立心理健康中心、聘請專業心理健康咨詢與輔導從業人員的方式,以保證其對學生心理危機的專業干預。但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或相關組織機構僅有一個,集本科生與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務于一體,并沒有專門針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組織或部門。因此,高校可細化工作范圍,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務部門或組織,并根據實際需要配備工作人員,以此增強專業干預工作的針對性,對有效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益。在專業干預的方法上,若前期心理健康調查工作采取實名制,可將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的、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個別研究生列為專業干預對象,進行一對一溝通與交流、幫助與引導,及時解決其心理問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心理健康中心應采取定期約談的方式,追蹤了解這類研究生的心理動態并及時進行專業干預,若其心理危機加重或存在器質性病變,即可及時發現并轉診。
四、研究生心理服務反饋機制
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機制在以危機預防機制為首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為輔助,干預機制為解決措施后,還需心理服務反饋機制做墊后才更趨完整。高校為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出的一系列努力是否真正獲得成效都取決于心理服務反饋結果,故其應在每個研究或心理干預結束前向研究對象發放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并進行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機制滿意度調查,再次了解研究對象在經過提升機制影響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將其與最初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從而檢驗研究對象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所提升、當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機制是否有效,這對于之后整體機制的改進與更新十分有利。目前,高校已有意識將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許多措施進行有效整合,逐漸形成完整、獨立的提升機制,研究者們對此研究也不斷深入并打開了新局面,筆者也期今后對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預警機制的建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9):52-55.
[2]阮筠,夏夢醒.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預警機制研究[J].科技視界,2012(9):81-82.
[3]石共文,韓慧莉,李雙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效機制構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5):134-136.
[4]蘇鎮松,田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危機干預機制探究——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9):106-107.
[5]孫寧成.建立研究生導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機制的探索與思考[J].校園心理,2014,12(6):413-415.
[6]劉惠媛,王阿晶.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障機制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2,33(6):119-122.
作者:沈芯羽 韓力爭
推薦閱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學生心里的健康成長,論文探討了在教學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建議。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