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焦慮心理是在校本科生群體常見的負性情緒狀態。本文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在開放式問卷調查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深度訪談方式,通過編碼分析發現學業因素、人際交往因素、就業因素和認知因素是本科生焦慮心理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思路,以期進一步促進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源自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發表時間:2021-03-19《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的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其前身是1999年創刊的《內蒙古林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原內蒙古農牧學院與原內蒙古林學院合并組建內蒙古農業大學后,更名為《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秲让晒呸r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以反映高等院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為主要內容的學術性刊物。學報辦刊宗旨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評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貫徹“雙百”方針,繁榮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為高校改革、發展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關鍵詞: 本科生; 焦慮心理; 扎根理論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在本科生心理健康普查的數據統計和深度訪談中發現,多數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焦慮負性情緒狀態。2016 年,公開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因為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導致休學、退學的人數占患病總人數的 30% 左右。其中抑郁癥占 12%,而抑郁癥很多是以心理焦慮為起點的[1]。張曉琴在 2005 年研究江蘇省高校焦慮情況分析中得出高焦慮者占 15. 4%,中焦慮者占 68.53%,低焦慮者占 16.3%; 2011 年馬洪芝、王秀莉等研究表明大學畢業生就業前焦慮和抑郁水平均高過全國常模; 2013 年劉穎研究發現,河南四所高校畢業生中,65% 存在不同程度的就業焦慮[2]。某高校在 880 名接受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焦慮 200 人,焦慮患病率為 22.73%; 抑郁 258 人,抑郁患病率為 29.32%[3]。這些均說明了大學生群體焦慮和抑郁的現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究其原因,在校本科生在學業、人際交往、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凸顯,往往遇到挫折和困難,以非理性認知看待困境,引起焦慮負性情緒狀態。這種焦慮心理容易出現疲乏、煩悶、敏感、緊張、對未來感到恐懼、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提心吊膽、過分焦慮,處于高度警覺狀態等現象,長期的焦慮情緒還會導致失眠、抑郁等癥狀,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在校本科生因心理問題產生的惡性自殺事件屢見不鮮,成為近幾年高校和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的扎根理論方法,分析在校大學生產生焦慮心理的影響因素,焦慮情緒的表現,及對其學習生活和一生幸福造成的影響,對此,提出了防御大學生產生焦慮心理的策略。
二、焦慮心理影響因素的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 研究方法是創始人巴尼·格拉澤( Barney Glaser) 和安賽爾姆·施特勞斯( Anselm Strauss) 在 1967 年最早提出的質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論方法重視數據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歸納提煉過程,最后建構核心理論,即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形成理論的邏輯結構[4-6]。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是扎根理論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內容具有“情境性”和“現實性”特點,因此,本文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在開放式問卷調查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半結構化深度訪談方式,過程中引導調查者和受訪者認真對待,講述自己的最真實的想法和情況,以便為資料分析提供真實的原始數據。
( 二) 研究對象
問卷調查對象: 從內蒙古工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大一到大四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中共選取 400 名在校本科學生作為被試者,其中男生 260 人,女生 140 人,以理工科專業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調查內容為: ( 1) 對焦慮心理的理解。問題: 你怎么理解焦慮? 你是否感到過焦慮? 講述自己的焦慮體會是什么? ( 2) 造成焦慮心理的影響因素,以及焦慮心理所帶來的影響。問題: 什么事情引發你產生焦慮心理? 造成焦慮有哪些原因? 焦慮情緒給你日常學習生活帶來什么影響? ( 3) 焦慮產生的心理變化。問題: 焦慮從最初發生到現在有什么變化或規律嗎? 在焦慮發生前,你的學習、生活及對未來的期望是什么樣的? 后來因為焦慮,你的情緒、學習、生活及其對未來的期望又是什么樣的?
深度訪談對象: 從內蒙古工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大一到大四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中共選取 200名在校本科學生作為訪談對象,其中男生 130 人,女生 70 人,以理工科專業學生為主要訪談對象。深度訪談內容同問卷調查內容。
( 三) 數據收集與分析
為確保收集到的數據、資料全面且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真實有效地反映在校本科生焦慮心理情況,問卷調查被試者和深度訪談受訪者的樣本選擇在學科、專業、年級、性別等方面都已涵蓋,根據問卷調查和訪談提綱內容,就 400 名在校生被試者的問卷和 200 名受訪者的訪談情況進行整理,具體內容見表 3、表 4。
三、焦慮心理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
根據扎根理論對收集到的資料數據進行編碼分析,得出了焦慮情緒表現分為情緒表現和軀體表現,如表 3 所示。產生焦慮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主要是自我認同度低、做事要求完美、看不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多數受訪者談到,總是擔心事情做不好,總是擔憂未來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有時為一些小事憂心忡忡??陀^原因主要是學業壓力大,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人際關系復雜等。 79.2%的受訪者談到,學習成績總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且有些課程聽不太懂,完成作業困難; 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激烈,擔憂自己的就業問題; 還有受訪者談到,同學之間交往沒有那么單純,不能真誠相待等等,很是苦惱。焦慮心理的個人體驗有積極結果和消極結果兩個方面,積極結果表現為上進心強、做事情求快求好,想得到別人的認同,達到自己滿意度。消極結果表現為壓抑情緒、心情郁悶,不愿意立即采取行動專注去做好某件事情,對一些事情失去興趣,失去斗志,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根據受訪者焦慮心理表現、造成焦慮心理原因、焦慮心理個人體驗等方面,對受訪者報告編碼分析,通過聚類分析,在一級編碼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編碼,得到在校本科生焦慮心理影響因素主要有學業因素、人際交往因素、就業因素、認知因素四個維度[7],如表 4 所示。這四個因素導致在校本科生壓力大,期待不能滿足,從而產生焦慮心理,這四個因素是在校本科生焦慮心理的直接影響因素,相互關聯,共同影響著本科生的焦慮心理狀態。
( 一) 學業因素
統計得出,學業因素被 83.1%的受訪本科生認為是“引發自己焦慮心理的最主要因素”,集中表現在學習環境、授課方式、教師指導、學業成績四個方面。學習環境方面,受訪者談到,不適應大班授課環境,學生多、教師管理松散、只管講課、不能顧及到學生是否聽懂,有時還受到課上說話同學的影響,聽課效果差,導致沒有興趣學習,被動地學習。授課方式方面,大多教師講得快,學生聽不太懂,上課效率低,靠課下自學,若自律性差的學生,學習成績肯定不好,由此產生了焦慮情緒。教師指導方面,課下得到教師的輔導較少,除了上課,很難見到教師,完成作業困難。學習成績方面,考試成績不理想,甚至掛科、補考、重修,擔心畢業不了; 有的同學學習努力,但學習效果差,成績排名落后,但又不想徹底放棄學業,想學好,進而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喪失對學習的理想和信心,愈加焦慮。這些學業因素導致了本科生產生焦慮心理。經調查和訪談得知,理工科類學生因課程難度相對文科較大,因此,學業因素引發焦慮心理所占比重 58.3%,大于文科類學生。
( 二) 人際交往因素
調查研究發現,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和成功。羅斯福說過,在成功的公式里,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與人相處。影響本科生焦慮心理的人際交往因素主要表現在社交恐懼,人際交往不真誠,封閉自己,沒有可以傾心交談的朋友,內心充滿了落寞、孤寂、靜默、茫然無助的復雜心境。受訪者表示,有些學生以防御和攻擊心態對待他人,主要因為同學之間在獎學金、助學金、評優等方面存在競爭,嫉妒心理嚴重,相互之間關系冷漠,溝通交流較少,與人交往小心翼翼,好像互相都戴著面具,不愿意與人親密交往,不愿意積極參加集體活動,覺得沒有意義、價值,喜歡獨來獨往。久而久之,人際關系變得復雜冷漠,人際交往因素成為本科生產生焦慮情緒的原因之一。女生生性敏感,性格內向型居多,在人際關系處理方面較為困難,焦慮體驗比重占 64.2%,多于男生。
( 三) 就業因素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大,就業因素也是引發本科生焦慮心理的重要因素[8]。隨著各種媒體“就業難”的頻繁報道,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無形中在心理已扎根,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沒有信心去坦然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從而產生焦慮、自卑等一系列心理問題。78.3%的受訪本科生談到,報考大學選專業時就考慮到是否好就業,大一期間時刻關注到將來就業問題,擔心自己所學專業是否好就業,好像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就業,而不是為了學知識、增長見識,拓寬思維等。部分受訪者表示,上了大學后,才知道所學專業不好找工作,找不到心儀的工作,感到前途渺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該從事什么工作。大學四年焦慮情緒一直伴隨著自己,焦慮心理使自己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專業知識,盡情享受大學四年的美好生活。通過調查和訪談發現,女生在就業地域、環境,工作崗位等方面要求較多,也因用人單位對女生要求高,且崗位少等原因,女生在就業因素引發焦慮心理方面,所占比重為 81.4%,較男生高很多。
( 四) 認知因素
“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是誰? 我們要向何處去?”這三個問題,一直襲擾著整個人類。希金斯認為自我概念包括理想自我、應該自我和實現自我,個體對不同自我的認知差異是導致個體焦慮的主 要 原 因[9]。研 究 發 現,在 價 值 觀 念 方 面, 85.6%學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做一切事情不是為了實現自己,而是為了求得別人的認同,忘卻了自己是誰,當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同時,就產生了焦慮情緒,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雖然可能會有所成就,但忘記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從個性特點來看,有些學生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采取積極心態,更加努力去變強,面對困難和挫折,勇于挑戰,焦慮體驗較低。但多數學生不愿意尋求辦法立即去做好使自己焦慮的事情,而是渴望擺脫焦慮,卻不采取行動,這種渴望只會產生新的焦慮; 還有就是當自己不認可自己的時候,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擺脫焦慮。因此,越是想擺脫焦慮,越會令焦慮變得更嚴重; 因為焦慮情緒的存在而無法專注做事,事情做得慢且效果不好,又加劇了焦慮,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焦慮就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直到最后無時無刻都處在焦慮的狀態中,無法真正用心去體會和感受當下美好的學習生活。
四、結論與對策
上述研究表明,多數在校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存在性焦慮現象,常常伴隨著茫然感、無助感、緊張感、恐懼感,或為就業的壓力,或是自我的期許,或對現實的惶恐,甚至對未來的擔憂,歸納起來,學業因素、人際交往因素、就業因素、認知因素是在校本科生焦慮心理的主要影響因素。調查顯示,正常焦慮,能夠激勵人們集中精力去做好事情,增加有效的行動,反之,就會帶來消極影響。對生活積極樂觀的人要比對生活悲觀焦慮的人幸福感多得多。
蒂利希認為現代人的焦慮是存在性焦慮,表現為對毫無意義和空虛的焦慮。美國心理治療家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人的行為與溝通姿態只是冰山露出水面上的一部分,冰山下看不到的部分,深深地影響著水面上所作所為。在冰山下潛藏著“情緒”“觀點”“期待”“渴望”等四個要素,這些要素的內容,左右了冰山上層的作為。從大學生自身成長的角度來講,大多數學生不但沒有養成培育自己內在世界的習慣,而且還充塞了很多錯誤的信念在潛意識中。問題本身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看待問題才是問題。每個人的快樂、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而是看問題的觀念和態度[10]。
( 一) 調整自我認知,符合客觀現實
人往往與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遠,而產生焦慮心理。焦慮心態不僅影響了情緒和性格,也影響了和周圍一切事物的積極互動,阻礙了做好當下的事情和享受當下的美好生活,而且導致個體認知內容、思維模式與社會價值觀念的沖突,引發個體社會適應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則進入“我都對,別人都錯”的怪圈,形成“世界都是殘缺的,只有自己最完美”的錯誤認知,不愿改變或不敢改變,這其實是心理認同缺失、社會心態失衡問題,也可以說是思想認識問題。應積極調整自我的那些不合理的認知和期望以符合現實情況,若現實沒法改變,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調節認知能力,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和豁達自然的情懷,形成和確立正確的社會認知、人生定位、精神訴求和價值取向,防止因價值取向多元化而導致正確人生價值觀的迷失。
( 二) 樹立自信心,克服恐懼心理
社會心態集中反映了大學生對自身及社會的態度、情緒、情感體驗及意志傾向。很多負面情緒,如,責怪、埋怨、厭恨、自卑、焦慮、過度反應,其實都是忽視了心靈的力量,常常太過在意外界的反應,而沒辦法誠實地面對自己。有些學生因為一點小小挫折,而焦慮、恐懼,缺乏自信,有些學生過度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認同度而不能坦蕩地面對自己焦躁不安的內心,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自信心。人在心理層面上有一種心態可以積極面對困難和挑戰,更好地面對挫折和失敗,使人放平心態,放下焦慮,變得更加堅韌些。所以,應消除層層的內在障礙,遵循自己的內心,調控負性情緒,勇敢地去嘗試未知與恐懼,堅韌地挑戰困難與質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處理好一切,不斷培育平和、自信、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和高尚的信仰追求。
( 三) 珍惜當下,接納自我
應積極接納現實及“當下”的感受,從對時間的永恒焦慮,走向此時此刻的“當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成長豐富的過程,成長是美麗的痛苦。每個人都有目標,每個人都有對生活的不同理解,也就是由每個人價值觀的差別所決定的。目標固然很重要,但實現目標的過程更重要。如果整天為一些事情及既定的目標焦慮,生活本身就沒有什么意義。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所以,只有認認真真踏踏實實走好當下每一步,做好當下每一件事,生活中的美好自然會不期而遇,不必過度為未來焦慮,解決焦慮的唯一辦法就是行動起來,以積極陽光的心態去做好讓自己焦慮的事情,以積極上進的健康心態充實自己的心理生活。靜心反思生活的意義,探尋生命的價值,培養自身崇高的精神志趣和向上的精神價值,接納不完美的自我。
( 四) 敞開心扉,加強溝通交流
心理生活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基礎。價值觀是深層的心理支撐系統[11]。學生的焦慮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問題的價值根源。當一個人強迫自己去做一件不感興趣的事,去完成一件很抗拒的任務,這無形中就會產生很多焦慮。只有當擁有健康的身心,愿意敞開心扉,愿意接受他人的影響,愿意與他人進行情感、思想、心靈的精神交流和對話,焦慮情緒才能得到有效緩解,才會全身心地去學習、去生活、去奮斗、去進取。有時,獨處靜思,沉思默讀,野外散步,堅持閱讀,尋覓一個可以傾訴的知心朋友等,都是緩解焦慮情緒的有效方法。這些都有助于大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升精神價值追求,促進精神生活向好向善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培養健全的人格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努力使自己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五、結語
從高校和社會層面來講,高校乃至社會都已充分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對在校本科生心理焦慮問題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注,但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一些高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并配備了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還不能有效地開展咨詢與疏導工作,不能及時有效地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問題,忽視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普遍防治和引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需要各個部門通力協作,達成共識,切實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實、做細,起到實際成效。高校應在全校教職員工中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機預防知識,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員育人意識,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全面提升在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