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消費者“黑箱”理論、技術接受模型和雙通道心理賬戶理論,以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為調查對象,從消費者異質性視角,采用結構方程、多群組結構方程方法,研究了“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選擇行為. 研究結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對“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使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外部變量通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間接影響“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使用意愿; 不同的消費金額、有無利息、不同心理賬戶對“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使用具有顯著性影響.
胡彥蓉; 劉洪久; 戴丹,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發表時間:2021-07-30
關鍵詞: 消費者異質性; 消費金融; 產品選擇行為
1 引言
所謂“互聯網 + 消費金融”,是指以消費為目的,通過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向社會各階層消費者提供的小額日常消費貸款,通常不包括購買房屋和汽車,主要指衣服、電子產品等方面的消費貸款. 目前,大多數人都在不同程度接觸或使用不同類型的“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從傳統的信用卡到京東白條、淘寶花唄、趣分期、閃白條等[1]. 與傳統的有抵押、有擔保性質的大額消費貸款相比,“互聯網 + 消費金融”借助新的技術及商業模式,大大提升了服務效率和質量,解決了傳統消費金融的許多難點和痛點,日益受到網購人群和年輕用戶的接受和青睞. 據《2018 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已由 2010 年的 6798 億元,上升到2018 年的8. 45 萬億元,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80 后和90 后年輕人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流消費群體,他們受西方提前消費思想的影響,不再以生活型消費為主,逐漸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轉變,從而極大刺激了提前消費和信用消費. “互聯網 + 消費金融”克服了傳統金融機構覆蓋人群不足,讓許多低凈值人群( 如大學生、年輕的工薪階層等群體) 的資金需求得到了滿足,因此廣受長尾人群的歡迎[2].
從當前的研究現狀看,國外對“互聯網 + 消費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費信貸方面. 主要基于的理論包括凱恩斯絕對收入理論、杜森貝里相對收入假說、弗里德曼永久收入假說、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和 Hall 的隨機游走假說等理論[3 - 4]. 主要研究的內容體現在 3 個方面: 第一,消費信貸對經濟增長效應研究[5]; 第二,消費信貸的影響因素分析[6]; 第三,消費信貸的風險分析,如社交網絡與借貸風險[7]等. 國內關于消費金融的研究是從 2010 年開始的,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連續舉辦消費金融研討會,報道該領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目前,該領域研究成果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8 - 9]; 二是消費金融與消費需求的關系研究[10 - 11]; 三是消費金融與消費結構、消費升級的關系研究[12]; 四是消費金融與產業結構的關系研究[13 - 14].
總而言之,國內外對“互聯網 + 消費金融”的研究以宏觀層面研究為主,通過橫截面數據,分析消費金融對消費行為的影響[15 - 17],而從需求方 - 消費者視角,尤其通過市場調查數據,研究“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并不多. 因此,本文基于消費者“黑箱”理論、技術接受模型和雙通道心理賬戶理論,以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為調查對象,從消費者異質性視角,采用結構方程、多群組結構方程等方法,研究“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選擇行為. 本文的貢獻在于,從消費者異質性視角,研究“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對消費者選擇行為的影響,已有的研究主要通過總量數據,從宏觀視角進行相關研究,或者從家庭調查數據展開相關研究,主要關注同質性影響[18]. 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將從微觀視角,基于消費者個體的實際調查數據,從消費者異質性視角展開相關的研究.
2 文獻回顧
2. 1 消費者“黑箱”理論
消費者“黑箱”是來自于營銷學的概念,是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心理過程. 消費者的購買過程包括認識問題、信息搜集、評價與選擇、購買和購后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商家無法了解消費者的購買態度和行為意向,消費者的購買心理看不見、摸不著、不透明,購買過程也是在消費者內部自我完成的,故稱之為消費者“黑箱”. Kotler [19]認為,消費者在受到營銷和外部環境因素( 如經濟、技術、文化等) 刺激后,經過消費者“黑箱”,外部刺激會與消費者內部的生理、心理因素( 如需要、動機、個性、態度等) 相互作用,進而產生購買行為 ( 如圖 1 所示) . 其中,消費者“黑箱”包括消費者特征和消費者決策過程; 消費者特征則包括個人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特征、社會特征等,會影響消費者對營銷和外界環境刺激的認識和反應,進而影響其購買決策; 同時,消費者面對不同的刺激,也會表現不同的購買過程.
2. 2 技術接受模型
Davis 在理性行為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技術接受模型( TAM) . 該模型廣泛應用于信息系統用戶的行為意向研究. 該理論認為信息技術的接受行為,主要是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決定[20]; 此外,外部變量也會影響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 其中,外部變量包括系統特征、個性特征、任務特征等[21]( 如圖 2 所示) . 當用戶感到某一技術有用并且易用,能提升工作績效時,使用意愿則會增強. 此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在不同學科領域應用 TAM 模型; 并進行不斷改進,相繼提出了 TAM2 模型、TAM3 模型和 UTAUT 等模型[22]. 同時,也認為隱私、社會規范、信任、技術顧慮、安全等因素也會影響信息技術的接受.
2. 3 雙通道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是經濟學家理查德·薩勒于 1980 年首次提出的. 1999 年,理查德·薩勒總結了近 20 年的研究,提出: 心理賬戶是個體或家庭編碼、評估和記錄金融行為的認知運算過程. 從本質上,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揭示了人們進行財富決策時的心理認知過程.
雙通道心理賬戶是在心理賬戶的基礎上,由 Prelec 和 Loewenstein 在 1998 年提出的. 它是指人們在消費決策中存在兩個通道,一個通道記錄了付款后從消費中獲得的正效用,另一個則記錄了未獲得收益而支付的負效用. 如果正效用大于負效用,人們則認為消費是“值得的”; 反之,則認為“不值得”或者“買虧了”. 同時,引入兩個聯結系數: α 系數和 β 系數. 其中,α 系數也稱為快樂弱化系數,是指消費快樂被付款疼痛降低的程度; β 系數也稱為疼痛鈍化系數,是指付款疼痛被消費快樂降低的程度. 雙通道心理賬戶理論能很好解釋,在購買決策中,消費者為什么會愿意“先付款后消費”和“先消費后付款”. 原因在于,“先付款后消費”可以使消費者獲得“規避債務,沒有經濟負擔”的心理體驗; “先消費后付款”可以使消費者獲得“更多自由,更多資金”的心理感受[23].
3 模型構建與研究假設
本文基于消費者“黑箱”理論、技術接受模型和雙通道心理賬戶理論,針對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的支付特點,添加了個人創新性和社會影響等外部因素對消費者支付的影響,構建了理論模型,具體如圖 3 所示.
3. 1 基于 TAM 理論的研究假設
基于技術接受( TAM) 模型,消費者對京東白條、螞蟻花唄支付方式的接受行為,主要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風險等因素的影響. 感知有用性反映消費者使用京東白條、螞蟻花唄時,感覺到的業績提高程度; 感知易用性反映消費者使用京東白條、螞蟻花唄時的容易程度[24]. 感知風險是在使用京東白條、螞蟻花唄過程中,對隱私暴露及資金安全的風險感知程度. 京東白條、螞蟻花唄均以互聯網消費者為目標客戶,使消費者通過消費信貸獲得先消費后付款的消費體驗,與傳統的支付方式相比,不僅擁有時間和空間上的使用優勢,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消費者對超前消費的排斥心理. 李琪[25]通過對支付寶錢包使用意向的研究,發現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風險顯著影響消費者的使用態度. 王曉彥[26]通過對信用卡、螞蟻花唄、微信支付的實驗研究,也發現螞蟻花唄能顯著刺激消費金額增長.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當消費者采用“先消費后付款”,也就是京東白條、螞蟻花唄時,會有如下假設:
H1: 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具有正向影響作用; H2: 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具有正向影響作用; H3: 感知風險對行為意向具有負向影響作用.
此外,在技術接受( TAM) 模型中,外部因素,如個人特征、社會影響等也會間接影響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的使用行為. 宋文杰[27]使用 TAM 模型,研究移動圖書館用戶行為意愿時,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社會影響與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 個人創新性與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也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 楊路明[28]通過對移動支付方式的研究,發現消費者的個性特征( 如個人創新性) 、社會因素會間接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意向. 雷晶[29]基于擴展技術接受模型也發現,個人創新性通過感知有用性,可以間接影響移動支付使用者的行為意向.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 個人創新性對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影響作用; H5: 社會影響對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影響作用; H6: 個人創新性對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影響作用; H7: 社會影響對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影響作用; H8: 個人創新性對感知風險具有負向影響作用; H9: 社會影響對感知風險具有負向影響作用.
3. 2 基于消費者“黑箱”理論的研究假設
基于消費者“黑箱”理論,外界環境刺激因素首先作用于顧客中樞控制系統———大腦,然后,通過消費者認知和感知活動,在一定認知心理作用下( 如既有的知識和經驗) 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進而再依據自己的偏好和需求,做出一系列行為決策. 而消費者的行為偏好和需求,一方面會受到個人消費特征、產品特征等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自身某方面的效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0: 不同消費金額在感知有用性與行為意向之間具有顯著性影響; H11: 不同消費金額在感知易用性與行為意向之間具有顯著性影響; H12: 有無利息在感知有用性與行為意向之間具有顯著性影響; H13: 有無利息在感知易用性與行為意向之間具有顯著性影響.
3. 3 基于雙通道心理賬戶理論的研究假設
基于雙通道心理賬戶理論,不同的支付方式,如“先付款后消費”和“先消費后付款”,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消費心理感受,從而決定了人們不一樣的花錢行為. 李愛梅[23]認為,情境因素( 如支付方式、商品類型、個體特征) 會改變獲得賬戶和損失賬戶,從而影響消費者決策行為. Prelec 和 Loewenstein 的研究也發現,消費和支付的時間間隔是影響雙通道心理賬戶的重要因素,先消費后付款,會使獲得賬戶增加,損失賬戶減少,支付讓人感覺在“白花錢”[30],并且會產生較高的消費正效用[31]. 由于獲得賬戶用 α 系數表示( 也稱為快樂弱化系數) ,損失賬戶用 β 系數表示( 也稱為疼痛鈍化系數)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4: 快樂弱化系數在感知有用性與行為意向之間具有顯著性影響; H15: 快樂弱化系數在感知易用性與行為意向之間具有顯著性影響; H16: 疼痛鈍化系數在感知有用性與行為意向之間具有顯著性影響; H17: 疼痛鈍化系數在感知易用性與行為意向之間具有顯著性影響.
4 結果分析與討論
4. 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通過專業調查網站“問卷星”發布問卷,并采用付費方式收集問卷. 調查時間為 2020 年 1 月到 3 月.共收到問卷 841 份,剔除與事實不符以及沒有使用過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 476 份,有效率為 56. 6% . 其中,男性比例為 45. 8%,女性為 54. 2% ; 年齡主要集中在 18 ~40 歲,所占比例為92. 7% ; 學歷主要為大學本科,所占比例為 72. 7% ; 月收入或可支配收入 5001 ~ 8000 元為多數,所占比例為 23. 7% . “先消費后付款”的產品主要包括食品、衣著、化妝品和數碼產品,大件耐用品等不是主要支付對象; 分期費用三分之二集中在 3000 元以下; 分期時間大部分在 6 個月以內.
4. 2 同源偏差檢驗
同源偏差是指受訪者在填寫調查問卷時具有特定的傾向,這種傾向很可能造成原本不相關的變量變得高度相關. 本文采用 Harman 單因子檢測方法進行同源偏差檢驗. 結果顯示,未旋轉的第一個主成份僅占總載荷量的 38. 822% ,低于 40% 的標準. 因此,本研究受到同源偏差問題的影響并不大.
4. 3 因子分析
為了保證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在進行假設檢驗之前,本文首先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 KMO 值為 0. 934,Bartlett 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 4785. 346,自由度為 171,達到了 0. 001 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數據具有較好的效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第二步根據理論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法進行因子萃取,共提取了 6 個因子( 具體結果如表 1 所示) ,各測量題項在對應因子上的載荷均超過了 0. 5,并解釋了 73. 508% 的方差,說明萃取的因子是適合的.
4. 4 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數( Cronbach’α) 和組合效度( CR) ,對提取出的因子進行信度評價,具體結果見表 2. 可以看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風險、個體創新性、社會影響、行為意向的 Cronbach’α 系數和組合信度( CR) 分別介于 0. 744 ~ 0. 899、0. 754 ~ 0. 899,均高于 0. 7. 因此,本文潛變量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具有可靠的信度.
此外,本文用收斂效度和判別效度來衡量潛變量的效度,具體結果見表 2. 可以看出,本文的 AVE 值最小為 0. 506; 其平方根分別為 0. 688、0. 474、0. 980、0. 527、0. 513、0. 461,均大于該潛變量與其他潛變量間的相關系數. 因此,本文潛變量具有較好的效度.
4. 5 整體結構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結構方程對潛在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結果見表 3. 從假設檢驗的結果來看,感知有用性 ( β = 0. 612) 、感知易用性( β = 0. 298) 在 0. 001 的顯著性水平下,會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個 人 創 新 性 ( β = 0. 860、β = 0. 878) 在 0. 001 的顯著性水平下,分別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產生顯著性影響; 社會影響( β = 0. 290) 在 0. 001 的顯著性水平下,會顯著影響感知風險,并且社會影響( β = 0. 166) 在 0. 01 的顯著性水平下,還會顯著影響感知易用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假設 H1、H2、H4、H6、H7 得到證實. 感知風險對行為意向的影響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β = - 0. 035,p > 0. 05) ; 社會影響( β = 0. 068,p > 0. 05) 對感知有用性的影響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 個人創新性( β = - 0. 022,p > 0. 05) 對感知風險的影響也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假設 H3、H5、H8 沒有得到證實. 此外,整合模型中,卡方值與自由度的比值( χ 2 /df ) 為 3. 245; RMSEA 為0. 069,小于 0. 08 的標準; GFI、CFI、NFI、IFI 分別為 0. 909、0. 930、0. 902、0. 930,大于 0. 9 的標準; AGFI 為 0. 881,大于 0. 8 的標準,說明整合模型調查數據與理論模型的擬合良好.
4. 6 基于消費者異質性的結構模型分析
4. 6. 1 基于不同消費金額的結構模型分析 為了檢驗不同消費金額對京東白條、螞蟻花唄使用行為的作用,本文根據調查結果,將消費金額劃分為小于 1000 元、1000 ~ 3000 元、大于 3000 元三個標準; 然后,采用結構方程進行分析,結果見表 4. 可以看出,當消費金額小于 1000 元時,感知有用性( β = 0. 700,p < 0. 05) 顯著影響行為意向,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沒有顯著影響( β = 0. 035,p > 0. 05) ; 當在 1000 ~ 3000 元時,感知有用性( β = 0. 702,p < 0. 05) 和感知易用性( β = 0. 291,p < 0. 05) 都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當大于 3000 元時,感知易用性( β = 0. 745,p < 0. 05) 顯著影響行為意向,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沒有顯著影響( β = 0. 208, p > 0. 05) . 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在小于 1000 元和 1000 ~ 3000 元時具有顯著差異; 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在 1000 ~ 3000 元和大于 3000 元時具有顯著性差異.
為驗證在不同消費金額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本文采用多群組結構方程,對概念模型進行了模型形態檢驗和因子負荷等同檢驗. 其中,模型形態檢驗未設定限制參數,允許在不同消費金額上,模型具有不同的回歸系數、不同的截距,具體結果見表5. 可以看出,模型1 中,卡方值( χ 2 ) 為160. 122,df 的值為 98,卡方值( χ 2 ) 與自由度比值小于 2,RMSEA、GFI、NFI、CFI、值均在標準范圍內( RMSEA = 0. 037 < 0. 08, GFI =0. 895 >0. 8,NFI =0. 938 >0. 9,CFI =0. 975 > 0. 9,) ,在 p < 0. 001 上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不同消費金額的 3 個子模型具有相同因素分析模型,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恒等性檢驗. 在模型 2 中,模型的擬合程度有所降低 ( 如 GFI 等指標) ,卡方值( χ 2 ) 比模型 1 提高了 20. 206,df 的值比模型 1 提高了 16; 此外,在嵌套模型中,模型 2 在 p <0. 05 上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且 NFI、IFI、RFI 值均在標準范圍內( NFI = 0. 001 < 0. 05,IFI = 0. 001 < 0. 05, RFI =0. 000 <0. 05,TLI =0. 000 <0. 05) ,說明模型 1 和模型 2 是等同的,在不同消費金額的 3 個子模型上,具有跨群組效度; 同時,在不同消費金額上,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 從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到行為意向的路徑系數看,感知有用性在 1000 ~3000 元之間時,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同樣,感知易用性在大于 3000 元時,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假設 H10、H11 得到證實.
4. 6. 2 基于有無利息的結構模型分析 為了檢驗利息對京東白條、螞蟻花唄使用行為的作用,本文再次采用結構方程進行分析,結果見表 6. 可以看出,在無利息的情況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427,p < 0. 05) 、感知易用性( β = 0. 449,p < 0. 05) 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在有利息情況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824,p < 0. 05) 顯著影響行為意向,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沒有顯著影響( β = 0. 107,p > 0. 05) . 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在有無利息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基于表 7,有無利息在模型 1 和模型 2 上都具有跨群組效度. 在有無利息的條件下,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 從感知有用性到行為意向的路徑系數看,在有利息時,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假設 H12 得到證實,而假設 H13 沒有得到證實.
4. 6. 3 基于不同心理賬戶的結構模型分析 首先,檢驗快樂弱化系數對京東白條、螞蟻花唄使用行為的作用,依然采用多群組結構方程進行模型檢驗,結果見表 8. 可以看出,當快樂弱化系數處于快樂狀態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594,p < 0. 05) 、感知易用性( β = 0. 348,p < 0. 05) 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當處于不快樂狀態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610,p < 0. 05) 、感知易用性( β = 0. 233,p < 0. 05) 也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在快樂與不快樂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基于表 9,快樂弱化系數在模型 1 和模型 2 上,具有跨群組效度. 在快樂弱化系數的作用下,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 從感知有用性到行為意向的路徑系數看,在感覺不快樂的情況下,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在感覺快樂的情況下,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假設 H14、H15 得到證實.
本文還檢驗了疼痛鈍化系數對京東白條、螞蟻花唄使用行為的作用,依然采用多群組結構方程進行模型,結果如表10. 可以看出,當疼痛鈍化系數處于不痛苦狀態下,感知有用性( β =0. 447,p <0. 05) 、感知易用性( β =0. 507, p <0. 05) 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當處于一般狀態下,感知有用性( β =0. 775,p < 0. 05) 、感知有用性( β =0. 266, p <0. 05) 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當處于痛苦狀態下,感知有用性( β = 0. 639,p <0. 05) 、感知有用性( β =0. 195,p < 0. 05) 顯著影響行為意向.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在痛苦到不痛苦之間具有顯著差異.
基于表 11,在疼痛鈍化系數在模型 1 和模型 2 上,具有跨群組效度. 在疼痛鈍化系數的作用下,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 從感知有用性到行為意向的路徑系數看,在感覺一般的情況下,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在感覺不痛苦的情況下,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假設 H16、H17 得到證實.
5 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消費者“黑箱”理論、技術接受模型和雙通道心理賬戶理論為理論基礎,增加了個人創新性、社會影響等外部變量,以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為調查對象,從消費者異質性視角,建立了研究模型. 模型的假設檢驗結果表明: 1) 傳統的技術接受模型對“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選擇行為依然有效,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對“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使用,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感知風險對“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使用的影響沒有得到證實. 2) 外部變量通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間接影響“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使用意愿. 其中,個人創新性通過感知易用性,間接影響“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使用意愿; 社會影響通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間接影響“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使用意愿; 同時,社會影響還可以正向影響“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感知風險. 3) 從消費者異質性角度看,消費金額不同,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具有顯著性差異. 在 1000 ~ 3000 元之間時,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大于 3000 元時,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在有利息時,感知有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此外,在感覺快樂和不痛苦的情況下,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更高.
基于以上結論,為了更好的促進“互聯網 + 消費金融”的發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投資、消費與出口被稱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其結構失衡也備受垢病,隨著“消費驅動階段”來臨,居民消費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而從本文的調查可以看到,“互聯網 + 消費金融”的使用者大部分收入并不高,月收入主要集中在 5000 至 8000 元之間,購買的產品也多為 3000 元以下,大件耐用品并不是主要購買對象. 由于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行為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提高個人可支配收入,才能保障居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水平得到提升. 第二,幫助居民轉變消費觀念,鼓勵提前消費. 基于本文的調查,“互聯網 + 消費金融”產品的使用率并不高,使用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 20 ~ 40 歲之間,很多人把提前消費等同于過度消費,因此,轉變居民消費觀念,是推動“互聯網 + 消費金融”發展很重要的任務. 此外,由于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很多人往往有很強的預防性儲蓄意愿. 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促進“互聯網 + 消費金融”發展,刺激消費的必然選擇.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