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以思政元素融入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出發,闡述了思政元素融入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榜樣作用。要提煉思政元素,必須形成團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等方面融入日常英語教學中。
王旭; 馮雪,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 發表時間:2021-08-19
關鍵詞:英語教學,思政元素,核心價值觀,優秀文化
0 引 言
英語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把思政元素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教學每個環節都能融入思政元素,培育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實現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英語教學目前融入思政元素并不理想,英語課程內容過多涉及英美文化、風俗習慣、價值觀等,這些會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對中華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這就需要有意識的將無形的思想化為有形的語言,在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 “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 英語教學為何要融入思政元素
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學習英語的時間堪比漢語。過去我們英語教學側重英文單詞、同義詞、短語、語法句子的講解,然而英語課文中有大量涉及西方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文章,如果英語教學中不能有效大量地融入中華優秀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隨著學生英語詞匯量的增加和聽力的提高,無形中他們就會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嚴重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出現崇洋媚外現象。個別留在西方國家的學生,有的會做出反黨、反華的事。比如,留學美國未歸的余茂春,是美國過去四年遏制中國的幕后推手,美國制定的許多政策大都出于他之手;又如留學未歸的當代漢奸石平,在媒體上發表文章公開批判中國,否認釣魚島是中國領土,扭曲南京大屠殺。
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堅持思政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英語課程教學融入思政元素也是“大思政”格局的內在要求,英語課程思政應該體現“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2 英語教學融入思政元素教師的作用
課程思政,要體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將英語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集成聯動,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通過“三育人”,培養學生能擔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其中:全員育人,教師是關鍵;全程育人,教室是陣地;全方位育人,品德是核心。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說教,也不是代替思政教師,更不是在英語教學每節課都留出專門時間進行思政教育,而是通過英語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做到“潤物細無聲”,以英語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成長。上課時,英語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作風都影響學生成長。如果英語教師充滿激情、適時點贊學生,下課后關愛學生,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無形中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從而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相反上課總是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帶給學生的是滿滿負能量,對學生的成長會產生消極影響。
要做好英語課程思政,英語教師自己的“三觀” 要正、責任心要強、情懷要深、學識要廣、言行要當。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愛國情懷,格局大、視野寬、品德高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3 英語教學如何融入思政元素
3.1 精選打磨思政案例
要做好英語教學的課程思政,就要組成課程思政團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在此基礎上,英語教師應精準提煉思政案例,要像“選礦、挖礦、精煉、打磨產品”一樣,不斷打磨形成經典案例,讓每堂課都融入思政元素。要從教材中去發現思政元素,結合實際提煉打磨出經典案例教育學生。
3.2 有效融入中華優秀文化
中華文明5000年,有許多優秀文化需要融入英語教學。例如:在同樣遇到災難時,西方人是祈求上帝,總是“My God”。在大約四五千年前,全球各地出現了嚴重水患,西方圣經里,把洪水說成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又在上帝大發善心后,人們用諾亞方舟逃避了災難。同樣是神話,在中國則是截然相反,中國擁有像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故事。這里提煉的思政元素是:中國人面對災難是想辦法去消除災難,即團結抗災。在當前面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在中國是眾志成城,3 個月內平息了疫情,這就是中華文明優秀基因之所在。反觀西方,不積極抗疫、怨天尤人、嫁禍他人。
3.3 全面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思想引領,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和內容,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西方文化部分是積極向上的,部分是消極的,學生可能不加辨別地全盤接受。對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比較,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在英語學習能力提升的同時,幫助其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例如:美國最擅長利用“民主、人權”干涉別國內政。今年美國“民主”的真正傷疤—美國國會遭沖擊震動世界;美國人天天喊“人權”,去年一個名叫弗洛伊德的黑人死于白人警察執法。人們發出“Black lives Matter”“I Can not Breathe”。
3.4 適時融入時事新聞
可選擇時事新聞,以外交部發言稿作為翻譯資料,通過學習翻譯技巧和專業詞匯,不僅讓學生提高口語能力,也可了解當前時事新聞,關心國家大事。為提高學生的聽力,英語教師可選擇學習強國里 CGTN 播放的內容作為外語聽力素材,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聽力的同時知曉天下大事。
3.5 更多融入中國元素
英語教學中注重對英文單詞的詞解和發展解析,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過去我們接觸英文,很多英文詞變成了中文,比如咖啡(coffee)、三明治(sandwich)、吉普車(jeep)、因特網(internet)、羅曼蒂克(romantic)等等,都是英文單詞的中文譯音。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增強,中文音譯成英語單詞已收錄《牛津英語詞典》,比如:Qipao(旗袍)、Kungpaochick? en(宮保雞丁)、Fengshui(風水),直譯的有 Peo? 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Add oil(加油)等。這充分反映了中國綜合國力得到提升的同時,對世界的影響也在提升,讓學生以有這樣的祖國感到自豪。
總之,把思政元素融入英語教學工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抓手和途徑。需要頂層設計,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深挖思政元素,精心提煉打磨出經典案例,使思政元素在潤物細無聲中融入英語教學。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