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藝術論文發(fā)表,繪畫創(chuàng)作,現代藝術
一、藝術表達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解構
隨著急速的全球化進程,消費主義蓬勃發(fā)展,人們的物質欲望變得合法化的后果便是文化價值與信仰的支離破碎。不少畫家通過繪畫對社會問題提出質疑,用獨特的視角和藝術表達方式表現社會現實的縮影,并采用夸張新奇的視覺表達進一步解構物欲時代道德價值的重量,以揭示中國消費時代隱含的現實。這類代表性畫家及其作品主要有韓旭成的爛白菜、張建俊所繪盛宴過后的杯盤狼藉、張小濤筆下腐爛的草莓等,他們形成了繪畫領域一支獨特的“糜爛欲象”視覺表達群體,以日常生活常見物質、現象入手,展現自身對物欲社會“病態(tài)”現實的感受與體悟。他們在語言表達上大都用與“垃圾”“堆積”相關的比喻方式,輔以絢麗燦爛的色彩使得這些本已變質的東西產生物欲的誘惑力。如張小濤《來自天堂的禮物之二》以華麗空洞外表引誘人的發(fā)霉的奶油蛋糕的“爛”為感受,營造出一個由強烈主體欲望造成的糜爛的物欲社會。
張建俊的《漂流的物》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展示了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引起受眾內心共鳴。此外,張小濤的《潰爛的山水》系列、張健俊的《餐桌》系列、韓旭成的《白菜》《器官》系列、劉海舟的《雞肉》系列、邢波的《兒子》系列、劉芯濤的《漬夜》等通過各自不同的畫面藝術表達,塑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顯露出潰爛的氣息,體現為一種消費、奢靡與焦慮、空虛相矛盾的臨界狀態(tài),從而實現畫家本身對于現代都市物欲消費與精神空虛的反思和批判。
二、題材設計向中國當代生態(tài)題材繪畫的轉型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繪畫創(chuàng)作題材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繪畫藝術家更多地將視角放在現實社會中,尤其是隨著全球生態(tài)浪潮的興起、生態(tài)學和藝術學的交叉與融合、環(huán)境污染的加劇使得越來越多的畫家開始關注自然生態(tài),藝術家大量生態(tài)視角繪畫創(chuàng)作的涌現使得繪畫創(chuàng)作發(fā)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類藝術家更多地在國畫和油畫上展現自身具有生態(tài)意識的創(chuàng)作理念,畫家徐青峰的油畫《我靜靜的喘息》、李孝萱的國畫《悸動》、徐唯辛的油畫《酸雨》《過道》系列等作品都充分地展現出當今社會人類面臨的生態(tài)危機。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藝術家更是通過圖像化對生態(tài)危機進行全面控訴,馮少協的《脫衣舞》、邵戈的《城市垃圾》系列、徐青峰的《天空》、徐曉燕的《蝴蝶泉》《望京街》《移動的風景》等將城市化與現代化建設急速發(fā)展造成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充分而真實地展現出來。這些生態(tài)題材繪畫創(chuàng)作有著多元化的敘事語式,如,徐唯辛的油畫《酸雨》《過道》及徐曉燕的作品展現出繪畫中自然生態(tài)敘事語式;馮少協的油畫《卡拉OK》、徐唯辛的油畫《工棚》《打工圖》通過展現社會生態(tài)問題呈現出強烈的社會生態(tài)敘事語式;陳安健的油畫《茶館》系列、黃京哲的油畫《大城》系列、陳海強的油畫《城市之新寓言》等精神生態(tài)敘事語式,表達了藝術家對當代人內在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關注,作品中滲透著對生活本真重現的呼喚,期待僵硬化的生命本位能夠尋找到正確的道路使得自然與和諧復歸。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