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慶古鎮是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碼頭文化、移民文化、抗戰文化等文化元素的縮影,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承載著巴渝地區深厚的文化記憶。在古鎮城市化、商業化、現代化的發展中,古鎮原生態文化風貌趨于同質甚至遭到了嚴重破壞。追尋和回歸古鎮文化的本真記憶,要深入挖掘整理以“水”為意象的重要文化符號,圍繞水環境打造復原關鍵場景資源,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展現豐富的水文化記憶,開發有特色的水民俗文化旅游,真正傳承歷史文脈。
關鍵詞:重慶古鎮;水文化記憶;發掘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我國城鄉文化生態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尤其是古鎮文化風貌和文化特色在如火如荼的商業開發中,日益同質化。地處長江上游沿河口岸的重慶,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文化古鎮繁若星辰。據不完全統計,具有一定規模且知名度較高的古鎮有近40個,這些古鎮大都分布在長江干流或其支流嘉陵江、烏江、岷江等江河沿岸,形成了“臨水而建”的布局特點,體現出了對“水”充分的依賴性。作為巴渝先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文化典型,重慶古鎮依水而建、因水而興又因水而衰,水作為這些古鎮的文化底色,凝聚了巴渝優秀文化精髓與特質,承載著深厚的巴渝地域歷史文化記憶,對巴渝文化的成型與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古鎮的水文化特質與遺存現狀
重慶古鎮臨水而建、因水而生,體現出了“因水而興,兼收并蓄”的巴渝文化特質,承載著歷史久遠而地域特征濃厚的巴渝歷史文化記憶。然而,數百年來伴隨經濟發展、陸路運輸發達、戰爭破壞等影響而逐漸衰落,古鎮陷入了繁華不再、沉寂落寞的困境。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化、商業化進程,古鎮的鄉村地域文化正在被消解,雖然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古城鎮搶救保護等政策的指導下,一些古鎮進行恢復與重建,但由于傳統研究的局限及商業價值的吸引,往往存在“千鎮一面”的弊端。古鎮的重建與再現,應重視對古鎮開啟生命、生活、生產的水文化記憶的挖掘,側重于對巴渝水文化歷史傳承的恢復。
(一)“臨水而建,舟楫往來”的區位優勢
山城重慶地勢險要,陸路交通極為不便,古鎮大都臨水而建,舟楫往來水運興盛,文人墨客、商賈云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重慶古鎮一度發展成重要的物質集散地、水陸碼頭和軍事要地,繁盛一時。有研究數據發現,兩千年來,三峽地區的城市發展體現了其由易到難、由低到高、溯江而上的區域開發時序,其中71%的城市分布于長江干流沿岸,73%的城市分布于兩河交匯處,82%的城市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1]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的124座古鎮絕大多數在歷史上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交通樞紐,古鎮沿江河流域分布、沿驛道分布。[2]如距今1700多年的龔灘古鎮,位于阿蓬江與烏江的交匯處,三面環水一面著陸,是烏江流域、長江流域的重要貨運集散地,是川鹽入黔的重要轉運站,被稱為“百日場”;磁器口古鎮更是“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
(二)“因水而興,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質
巴渝地區處于我國南北的分界線上,使得古鎮南北文化兼容并包,又承載著歷史久遠而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文化濃郁、標志突出。一方面,古鎮古建筑隨處可見,青瓦房、古戲樓、吊腳樓、宗祠、會館、廊橋、廟宇等以木作梁、古樸典雅,石板路、青石街、渡口、吊橋、水運碼頭等透著濃郁的歷史滄桑,書寫著古鎮的文化記憶與歷史過往。另一方面,與古鎮共生的傳統建筑技藝、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間樂舞、民間文學、節慶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彰顯著古鎮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繁榮,如磁器口古鎮的“沙磁文化”、龔灘古鎮的苗家刺繡、淶灘古鎮二佛寺的石刻藝術,以及具有沿江地域特色的碼頭文化、火鍋文化及川江號子等。
(三)“日漸衰微,千鎮一面”的遺存現狀
重慶古鎮因便利的水運交通、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而興盛,卻也伴隨經濟發展、陸路運輸發達、戰爭破壞等影響而逐漸衰落,古鎮歷史上的繁華不再、沉寂落寞。建筑自然老化、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難以滿足現代生活需要,且居民對遺產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傳統風貌受到極大的破壞,隨著社會經濟和現代文明的發展,地域性特色文化也受到較嚴重的破壞。傳統手工技藝、禮儀習俗及民族文化等失去了生存、發展的土壤,喪失發展活力,無人問津。大量父子相傳、師徒相授的民間文化也面臨消失的命運。近年來,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古城鎮搶救保護等政策的指導下,雖然古鎮保護研究與開發如火如荼,但由于傳統研究的局限及商業價值的吸引,在古鎮開發的實踐中往往存在“千鎮一面”的困窘,缺乏對古鎮文化記憶的發掘,缺乏特色與科學的技術保護。昔日繁華的古鎮,歷史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文化遺存大拆大建,文化喪失自我特色。[3]
關于古鎮保護的大量研究表明:古鎮文化身份具有脆弱性,城市化、商業化嚴重破壞了鄉村地域的原始文化,地方傳統文化的意義正在被消解,古鎮歷史文化傳承受到威脅,城市化景觀將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分割,加速了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變遷與消亡。[4]在古鎮改造過程中應該全方位保留古鎮的文化記憶,有選擇地保留歷史建筑的精華,保護原真性文化生活環境,并且要真正能找到不同地方古鎮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路徑。[5]
二、“水”與古鎮文化記憶
據《管子·乘馬》載,“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溝防省。”重慶古鎮多山水環繞,水資源豐富,增添城鎮的靈氣與活力,造就濃厚的歷史文化,水已成為影響古鎮文化記憶的重要元素。但水鄉古鎮的原真性缺失問題不容忽視,以“水”為意象的重要文化符號,在古鎮搶救保護中缺乏深入挖掘、追尋和回歸古鎮水文化的本真記憶,真正傳承歷史文脈。千百年來,巴渝先民擇水而居、因水而興、因水而衰所遺留下的與水相關的建筑、文學、民俗、藝術、宗教等文化瑰寶,需要恢復重現,留住城市歷史文化記憶。
推薦閱讀:《中國歷史文物》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學術研究刊物,主要刊發有關中國古代文物、考古、歷史及博物館專業的學術研究文章。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