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新聞職稱論文范文發表了新聞傳播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新聞以快速和準確為特點,是廣大群眾以來的信息獲取方式,論文介紹了基層新聞傳播工作的現狀,幫助基層傳播工作走出困境,加強對基層的宣傳工作,為共建和諧家鄉邁出堅實的一步。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新媒體手段層出不窮,對于如何做好基層新聞傳播工作,如何解決新聞在基層傳播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是廣大基層群眾走向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雙贏的重大命題。而其中增強新聞傳播的準確性、時效性與創新性是建設和諧家鄉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新聞職稱論文范文,新聞傳播,基層,和諧家鄉
“三農”問題是近年來中央始終關注的焦點,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①那么如何展示農村的發展活力,宣傳富農、惠農政策,通過何種媒介可以將準確而又真實的信息及時傳播給基層民眾,如何讓基層民眾參與到社會建設中等,這些都逐漸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日益關注的問題。而且,惠及民生的新聞傳播更是重中之重,但是在基層新聞傳播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種種弊端。以下就幾點問題進行淺述與分析
一、基層新聞傳播工作的現狀分析
1.新聞內容難以貼近農民生活
在基層的新聞報道受到既得小利的驅使,在不同條件下,難免會抬高架子,難以撲下身子扎根到基層中去,甚至不能跳出文件堆,擺脫生冷的文字和電腦而走入農民的田間地頭,融入大眾的生活中去②。這樣也就失去了基層的聲音,失去了最接地氣的話語。那么,縱使新聞工作者才高八斗也難以寫出貼近民生、民意的好故事;縱使新聞傳播工具再發達,也難以表達出惠及“三農”的靈魂思想,也沒有達到預期新聞工作目的。總的來說,在基層的新聞工作是由下至上易,由上至下難。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走出辦公室,跳出文件堆,扎根基層一線,突出大眾話題,運用群眾語言,寫出接地氣、有底氣、出靈氣、充滿生命力的新聞作品。用老百姓自己的話把最新,最有用,最有益的新聞故事,惠民政策表達出來。
2.新聞傳播手段單一
互聯網應用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傳播,基層的農民朋友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親情圈”甚至“商業圈”,日新月異的“新媒體”、“自媒體”等等媒介手段不斷涌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中。雖然看上去各種新聞信息在基層傳播較為迅速,覆蓋面也較大,但是以上傳播過程中有關新聞的真實性,或者有效新聞的傳播比重較少。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人人捧有手機卻看不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故事,人人都會在圈里點個贊卻不知道這則信息主要表達什么。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歸根結底便是新聞工作在基層傳播新聞時手段過于單一。單純依靠模式化的新聞傳播手段難以達到理想化的效果,同時受困于傳統媒體在某些場合過于機械化,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從而難以吸引聽眾;單純依靠新媒體則在某種場合顯得不太嚴肅,缺乏公信力。因此,在基層的新聞工作應該廣泛創新,綜合使用各種媒介手段,使新聞傳播與基層民眾無縫連接,正如“到哪座山,唱哪首歌”一樣。
3.創新性不足,難以吸引群眾
新聞傳播過程中創新性的不足是導致新聞傳播量難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在基層新聞工作中困難之處也在于創新性的提高。雖然說基層的農民朋友文化水平偏低,但是在紛繁變化的信息社會,每個人都是獵奇者,都是新聞創新性表達的忠實受體。正如“微博”中那些有新意,有想法的視頻一樣,每一次的創新都會帶來巨大的閱讀量和瀏覽量。基層新聞傳播創新性的缺乏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簡單來說:首先是新聞資料的收集過程中,對于農村新鮮事、農村的新變化了解不足,很難第一時間,準確及時地做出采集工作;其次是新聞資料的運作過程中手段過于拘泥,單一,使得原本就不多的素材變得失鮮、失活、失去了濃厚的味道,僅靠傳統的匯編和運作方式難以吸引人的眼球;最后是新聞傳播時缺少地氣,難以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去表達一則新聞故事或者一條新政策,僅僅是簡單的陳述、通知等,這樣會使受眾感到厭倦甚至反感。因此,基層新聞工作的創新性要不斷提高,要不斷貼切當地人民生活。當然,在創新的同時,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核心為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二、基層新聞傳播工作如何走出困境
1.深入基層,把握農民生活
生活是新聞報道的源泉。生活中從不缺少新聞,缺少的只是發現。尤其是在基層群眾生活中,新聞工作要善于發現“小美”而體現“大愛”,發現“小忍”而成就“大容”,發現“小人物”而塑造群眾中的“榜樣”。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基層生活做到“三貼近”。我們所說的“貼近”是深入、深知、深刻理解,是全身心的完全融入,能夠感受到基層民眾的生活之情,能夠察覺到農民朋友的生活之苦,能夠體味到這一方水土的酸甜苦辣。作為新聞工作者融入基層生活的最高境界是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而檢驗融入與否的標準就是看你能否站在百姓的視點去認知周圍世界。能夠熟諳百姓的喜怒哀樂、所想所急、所作所為,即媒體的聚焦點之所在。那么,融入基層群眾生活的直接目的是熟悉生活,本質任務則是熟知百姓。因此,實現“融入”的關鍵是要努力培養與百姓的感情。當百姓能夠對你無話不談時,你的“深入”就已達到了另一種境界。
2.傾聽民聲,憂民之所憂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多少警世箴言告誡我們,群眾生活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甚至影響著國家的興衰。作為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傾聽民聲、感受民情、體察民意,用最高的職業素養去展現新時代的農民形象,去描述新形勢下的農民生活情況,去暢想農民朋友們的興國富家之夢。民之所憂,亦是我之所憂。貼近大眾的感情才是情感最深切的。如果僅僅抱有一絲愿景,僅僅一次慰問而沒有切實地改變現狀,沒有報道應報的實際情況,那么對于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是否感到絲絲內疚?
3.利用新媒體傳播農民之聲
新媒體所構建的平臺為城鄉之間的溝通搭建了橋梁,減少了交流成本,縮短了時間,雖然存在不同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風格,但是卻通過共通的文化符號和簡單易懂的文字在新媒體平臺上產生共鳴。在形成共鳴的同時,基層群眾也出現了自己的新媒體品牌。由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深入,在農民朋友圈里也開始出現諸如“@老張蔬菜”,“老王草莓采摘朋友圈”等等自營品牌。通過這種形式上的與時俱進,通過新媒體的應用,使得農民朋友們真正地時髦了一把,真正地參與到了新時代的浪潮中去。但是,仍有部分民眾仍未得到新媒體帶來的切實利益。在初步嘗到新媒體帶來的新奇感之后,廣大農民朋友發現,他們利用自身的知識、資源和平臺仍很難融入這樣的科技產品當中,使得農村里的經營模式很難進入規范化、品牌化。可能是由于知識鴻溝的存在,即使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這種鴻溝效應逐漸轉化為媒體鴻溝。因此深入基層的新聞工作者,有義務、有責任通過各種手段來縮小“直接鴻溝”帶來的“間接鴻溝”。有學者認為城市對大眾傳播內容的占有,政府對組織信息的把關,村莊精英對生產信息的壟斷,往往會使普通村民在信息接收上感到巨大的落差,使他們的依附感和被剝奪感持續增強。③基于“三農”問題,如何將信息精準而又高效地傳達給村民朋友,新聞傳播也必須朝著新媒體的廣泛應用趨勢去發展自身。基層的新聞傳播也可以效仿民間的新媒體或者自媒體效應,比如深入基層的新聞工作者可以自發地在自媒體上開設“某某說事”、“@村莊新聞”、“最新農產品信息朋友圈”等一系列具有時效性、簡單易懂的欄目去傳播自下而上的新聞,或者推廣本土優良經濟產品。
三、形式創新贏得基層稱贊
新聞傳播的創新是新聞工作在基層發展不竭的動力,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新聞傳播形式上的創新也迫在眉睫。為了做好形式創新工作,要嚴格保證新聞的準確性,真實性;新聞傳播的及時性;新聞傳播的多樣化。
1.新聞的準確性與真實性
新聞主要是傳播社會中的熱點事件以及進行一些正能量的傳遞,尤其是在基層新聞傳播中,新聞的寫作要保障準確性,不能隨意編造。由于基層群眾受體接受到外界信息的渠道甚少,正式的新聞傳播工作頗受群眾信任,如果出現傳播信息不當或者失實,會造成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基層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的準確性與真實性是核心所在。
2.新聞傳播的及時性
基層群眾本來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就少,加之生活習慣的原因造成新聞傳播在基層難以及時地傳播。雖然新媒體層出不窮,手機,電腦也逐漸走進農民朋友的家家戶戶,但是在農忙時節,這些媒體似乎是紙上談兵。那么,如何及時傳播最新新聞便成了基層新聞傳播工作的難點。及時性不僅僅是簡單的通報,本文所講的及時性也包括新聞傳播使農民朋友可以最迅速地獲得最新信息或者資訊。傳統的村莊大喇叭,鄉村播音工作也是新聞傳播的快捷工具。
3.新聞傳播的多樣化
新聞傳播的多樣化,包括傳播方式與手段的豐富,也包含了新聞傳播的內容要豐富多彩。傳播方式與手段不僅可以依靠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傳播途徑,正如上述所言,新媒體的發展正是基層新聞傳播工作的良好發展契機。近年來,農村電商風起云涌,很多老百姓在家坐著也把錢賺了,正是媒體的發達才有了收入的多元化。那么新聞傳播工作也是如此。有很多鄉鎮和村莊已經開始組辦像“村村通”,“每日農經”等網絡,微信團體新聞信息服務,方便了農民朋友接受最新的農經信息,節省了信息傳播的高額成本,這無疑是惠及民生的最后方式。在基層的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工作者也可以取長補短,取其精華,創造出最適宜本地區的新媒體傳播方式。新聞內容的創新首先要本著最有益于當地發展的原則,其次是要不斷豐富傳播內容,可以加大主流思想和趨勢的傳播。此外,內容當中也要有本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故事,并能以小見大,起到傳播作用的同時要有宣傳教育意義。綜上所述,深入基層的新聞傳播工作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來迎合老百姓自己的口味,通過高精度的新聞材料,多元化的傳播方式與渠道。
作者:馮亮 單位:駐馬店廣播電視臺
推薦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9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寧波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發表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研究成果。刊登新聞傳播史方面的資料及研究論文,報道電子、網絡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在新聞傳播工作中的應用,介紹國外及港臺地區新聞傳播事業和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狀況。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